【完结】一个大胆设想,我理想中的marginnote模样蓝图草绘

本文根据我个人的学习、阅读习惯,和看到大家针对Margin note的功能需求和讨论,结合一些其他的效率工具APP,潦草地绘制了一个我理想中的Margin note蓝图。

【PART 1 总述(app首页五大主功能区布局)】

现阶段,marginnote首页为「文档」的功能(导入的文档、书本所在)、「学习」(脑图所在)、「复习」(卡片式复习所选卡片)。而我设想中,添加「标签」(按标签快速筛选和整合卡片)、「字典库」。
以下对五个功能做出调整或者设想。

「学习/笔记本」、「标签」会重点阐述,但是,会先写软件整体框架和整体布局相关的内容。由于布局带来用户使用习惯的变革和挑战,以及应对方法、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五大功能区的交互等内容,可能会在文中间歇性提到。

关于【笔记本】功能的最新想法,都在我理想中的Marginnote 笔记本 / 学习 功能模样——理想蓝图补充一帖中。

一、文档(类似于实体图书馆

  1. :heavy_minus_sign:一个分类标准
    只用文件夹+套娃方式进行分类。

  2. :heavy_plus_sign:书籍详细信息标签栏
    书名:
    作者:
    版次:
    自定义:
    [如图所示]

二、学习(类似于手写笔记本,在marginnote里面实现notion+notability+liquidtext的效果

(一)关于「学习」的介绍,须先重构margin note中帮助用户阅读书籍文档的功能。

  1. 默认设定中,在一侧的脑图区域设置为【笔记本】的样式,宽度确定(可以选择为无限纸张,可以进行手写,手写部分,可以通过划线与书本页相关联;类似于notability+liquidtext

    [ liquid text效果图,来自appstore ]
    图片

  2. 在原书中所做的摘录,自动按照书籍目录归集,收纳进【摘录集】,而不自动进入右侧笔记本,需要用户主动拉拽(或者允许用户自定义「摘录是否直接进入笔记本」)

  3. 将【笔记本】区域中涵盖的功能分为以下几类:!手写笔记、!脑图(局部脑图,比如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总结或者一小节的内容总结。)、!表格、!数学公式、!文本。
    然后,每块区域在连续输入后,自动识别为一整块“文本框”,或者说一张**【卡片】,可以自由移动**;并在添加对应模块内容时,自动加宽文本框和文本框间的间隔,类似于keynote+notion的功能。用户学习和做笔记时,可以使用与阅读纸质书籍和做纸质笔记的流程和方法,如此一来,可以降低Margin note的用户门槛,降低学习Margin note软件的成本。

  4. 以上五个功能可以分别参考app,包含部分功能简介:

    • 手写笔记 ----- iPad自带备忘录和keynote(主要参考手写部分自动成一块文本框)、notability或者good notes(参考在有限的屏幕范围,如何便利书写)

    • 脑图 -----
      :warning:创建的脑图不易过于大,以重组整理一节或者一个知识点为主
      :point_right: 参考APP:
      印象笔记:可在原有脑图的基础上,二次框选内容,设置标题;可再进一步拓展,将概念夸大为,基于另一逻辑或灵感,对已有脑图进行二次标记。

      [印象笔记相关功能,图源https://b23.tv/XVawJP]


      Mindmaster和Powerpoint的SmartArt:①预设模版,②卡片与卡片间的连线上可以书写或者输入文本,展现两者关系。

      [Mind Master界面展示,图源appstore]


      [Powerpoint的SmartArt界面展示,软件截图]
      SmartArt页面展示

    • 表格 ----- 参考excel部分功能和notion,主要包括设置部分模板、快捷添加单元格

    • 数学公式 ----- 类似于Matlab的自带插件,其实从大家的评测建议来看,感觉margin note2在这个上面做得不错。因为自己几乎不用,所以没有什么好建议。

    • 文本 -----
      ①主要参考notion,设置可供快捷选设的预设格式。
      [notion相关功能,图源视频]

      ②参考bbs.marginnote.com.cn发表主题文章的设置
      [bbs.marginnote.com.cn界面展示,网页截图]

    二)理解了以上五大功能以后,介绍「学习」的功能和使用建议

    1. 习得过程(阅读习惯)

根据我个人的阅读习惯,结合一些相关书籍的建议(忘记书名了,逛学校图书馆翻到的,只记得它的位置了 :see_no_evil:),我将阅读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草览书籍,简单做标记和勾画;
第二步:听课或者自学的时候,细读,并根据作者的框架,理解然后整理书籍的脉络。
第三步:跨章节,以专题的形式,整理相关知识。
以上为输入和吸收的过程,我们能还可能常常需要输出,如写论述题、小论文、大论文、调研报告等等。

  1. 如何使用五大功能实现输入和输出
  • 「文档」功能区排列方式
    根据以上学习过程,【笔记本】作为主要的习得辅助工具,用于习得知识;而根据是否主要参照文本逻辑、顺序,还是主要按照自建主题,又可以将笔记本分为【是/否与文档绑定】,或者按照【主/副笔记本】当把笔记本页面切换至无限大时,可以通过自绘【脑图】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输出。
    据此,将所有笔记本设置两个分类标准,一个完全按所属文档整理,另外允许用户按照自定义标签归属。具体布局时,可在「文档」的功能区,设置【显示文档/笔记本】;
    [如图所示]
    对marginnote5的设想——基于个人学习习惯

  • 「学习」功能区排列方式

    按照自定义标签,基本与现阶段Marginnote类似,但以文件夹形式展现,未加标签的笔记本不显示在文件夹中。

  • 「笔记本」使用手册

    本质上,笔记本为无限高和无限宽,但是为兼顾用户自由度和便利性起见,加入固定宽度的线条,用于提示用户尽量不超越该页面宽度。
    而在进行头脑风暴时,或许需要思维导图用于记录和发散时,或者我们利用脑图进行总结一本书时,此时,需要无限大的页面用于画脑图。但是,一个大的脑图仍然由数个小脑图构成,相当于无数个smart art相连接。

三、复习

  • 加入答题纸
    可以边看题,边写答案;另外,可自定义答题卡是否加入原卡片(默认设置为:难和中保留;易则不保留),此外,该项设置允许用户自定义。

  • 自定义复习周期和时间

以我记忆一组中英文词组时的经历为例,对个人而言,最高效的安排为:
第一遍:早上8点。
第二遍:中午。(仅针对第一遍选择难和中的部分)
第三遍:晚上,全部回忆一遍。
第四遍:第二天早上(仅难和中部分。)
第五遍:第七天

  • 统计相关数据,
    将统计结果形成类似Excel表,和可视化的图表。并允许用户根据统计结果,筛选相关卡片,并将筛选结果加入背诵行列。

四、标签
关于这个功能的介绍,就不得不提到Margin note论坛里的夏暮大神,他发布的主题和一些热门回复,几乎都与此有关。

(一)关于标签的一些概念层理解
关于标签的介绍,就不得不提到Margin note论坛里的夏暮大神,他发布的主题和一些热门回复,几乎都与此有关。下面主要是我的一些想法和部分相关话题引用,还很不成熟。

  1. 标签//标题
  • :label:标签:
    是为了获取一个具有共性的集合,作为一个筛选标准而存在的。:label:的存在,可以实现以不同于思维导图子母集分类的标准重新整合内容,实现以前[灵感盒]的功能。~理解该概念,可类推Excel的筛选机制和notion的自定义标签

  • title标题:
    对该段内容的总结,关键词的提炼。而且,如果将该标题概念缩小为,仅限卡片的标题,那么我们将一张卡片和其标题,定义为知识的最小单元,尽管还可以细分为若干个细节,但对于日后输出(联想、表达、记忆节点)而言,不可以再分。对于“不可再分”的理解,可以借鉴化学中“原子不可再分,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是我们也容易理解原子还可解构为原子核和电子。

  • Differ 区别
    由于title内容具体,所以跨章节性较弱,而:label:则具有明显的跨章节性;
    且title难以作为筛选标准,重新整合内容,最多用于细化最小单元的知识点。

  • Same 共性
    由于专业名词的存在,两者皆须提炼性的语言,所以:label:与title的使用可能存在交叉。如果将title概念扩大化理解,title还可以包括一本书的标题设置一个文件夹的名称(我个人常常按照学科和考试名称分类),因此title和标签可以共同作为筛选条件,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所需知识。

  1. 关键词//主题词

主题词检索与关键词检索的区别

撰稿人:四川大学知识服务中心
审核人:张盛强
发布部门: 信息技术中心

主题词又称叙词,是从自然语言中选取的能表征文献内容特征,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名词术语,是在标引和检索中用以表达文献主题的人工语言,具有概念化和规范化的特征。
主题词可以是单词、词组或短语,它对文献中出现的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以及同一概念的不同书写形式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规范,使每个主题词都含义明确,以便准确检索,防止误检、漏检。

主题词的选取主要依据主题词表。主题词表是对主题词进行规范化处理的依据,也是文献处理者和检索者共同参照的依据。

关键词属于自然语言的范畴,未经规范化处理,也不受主题词表的控制。关键词是指那些出现在文献的标题(篇名、章节名)以及摘要、正文中对揭示和描述文献主题内容带关键性的重要词语。

关键词语言直接采用自然语言作检索标识,对自然语言中大量存在的等同、同义等关系未加规范统一,在检索时往往不可能把表达某一概念的全部等同关系词都考虑到,因此,漏检的可能性比较大。

主题词检索是指从主题词途径入手检索文献,可以对主题词进一步做限制,使其检索的专指性更强。通过主题检索可以进行主题词扩展、加权和副主题词组配检索。用主题词检索与关键词检索相比可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关键词检索是以在记录中出现该词为搜索目标,按照文献输入的先后顺序逐行查找,只要文献中出现拼写相同的词,就可以检出,不论该词是否是文献讨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该词是否为同一种含义。由于关键词检索是以在记录中出现该词为搜索目标,有些文献虽然含有所输入的检索词,但可能并不是文献论述的重点内容,因此误检率高。用关键词检索会漏掉一些主题相同但拼写不同的文献,如一个词的同义词或单复数的差别,因此漏检率高。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主题词.[20200521].主题词_百度百科

[2] 百度百科.关键词.[20200521].关键词(汉语词语)_百度百科

[3]百度知道.什么叫主题词检索?什么叫自由词检索?.[20200521].什么叫主题词检索? 什么叫自由词检索?_百度知道

By 蔡濂(知识服务中心)

修改日期:2020年06月03日

(二)标签的功能优化和使用场景举例

原则上,支持标签分层,如图,借鉴notion页面作说明,将标题相关的设置分为两个区:筛选区(标签管理区)和输入区(绑定标签页——将具体文本绑定标签)。

「标签」作为一个按照用户知识体系构建知识图谱,完成输入和输出的基础工具,交错地分布于「学习/笔记本」、「复习」、「文档」、「字典库」等其他四个功能区之间,通过卡片+标签的方式,将五大功能区串接在一起。所以输入区(绑定标签页——将具体文本绑定标签),其实在四大区域皆有分布。这一部分单列介绍,见【PART 2「标签」与其他四大功能区的联动】。

而作为单列功能区的界面,主要作用在于管理书签,以及构成以标签为主要筛选标准的筛选器,即筛选区/标签管理区。

1. 筛选区/标签管理区(持标签分类管理、按标签和书本等筛选卡片)

  • 功能
    ①支持标签分类,形成标签集。

    • 标签框;标签集

      标签集= {标签a, 标签b, 标签c…}

比如下图相关的几个标签集为,

上衣= {背心,T恤, 衬衫…}

特色= {不对称,纯色, …}

风格= {高贵,优雅, 复古…}
7a11a4e836ce0724fcb9f06db5cbb050
则其标签可设置为:纯色,优雅(不是每一个筛选项都必须要填内容)

[标签管理区图示,图源https://b23.tv/1IZxKmnotion APP界面+作者标注]

②将标签作为主要筛选标准,主要借鉴notion的筛选器和界面,还有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的高级筛选功能,功能主要在于快速筛选卡片,真正实现将知识卡片分类,方便用户快速调用。做出草图,用以说明:
[图示,作者自绘草图]

  • 作用(对于用户的意义)

通过强化标签的功能,真正实现“李敖的读书法”——我个人理解李敖读书法,其本质是将有用知识卡片化,然后按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而现阶段,Margin note用户大都是就书原有目录、体系整理卡片,摘录出的卡片与自我的知识体系、思考模式脱节。

来源> 李敖的读书方法是怎样的? - 知乎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及这些标题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问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地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照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五、字典库

字典库功能主要针对标题链接和链接功能的优化,主要参阅了夏暮大神关于外部大脑的帖子

(一)字典库的来源

  1. 导入加工后的现有辞典:比如语言类辞典 或者 专业辞典(比如《审计辞典》、《法学辞典》。在淘宝输入所学专业/学科+辞典,应该都能找到)

    • 优点:辞典体系完整,还可以设置实现同义词联想、近义词联想、反义词联想,经过进一步加工,甚至可以实现子母词联想(所谓子母词,指如果A概念=B知识点+C知识点。则A是B、C的母词,B、C是A词的子词;B和C互为兄弟词)。

    • 缺点:涉及版权相关的合作,必然需要大量的外部合作,因为毕竟各有所长,编制大型专业辞典,非常消磨时间和精力。

  2. 对用户的所有卡片通过算法进行词条统计和关联分析
    因为不懂编程,所以不知道能做到何种地步,以及会不会出现频繁闪退和耗电量过大的问题。

  3. 用户自定义
    我总结出的,主要的自定义方法见以下两点(不全,暂时只想到这些):

    • app自定义标题链接—拓展标题链接
      ①无特殊处理(仅作总结提炼作用)
      ②划重点as标题(重点直接做标题或者字典库)
      ③ 中英文分割,中文或者英文作为标题(翻译练习)

      • 中文做标题,英文做评论文本
      • 中文和英文分隔,分别作为两个标题,类似于插件Auto Def

      ④分隔符(增添多种符号可以保留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也不至于标题内容过长导致「标题链接」功能失效。

    • 标题设置的方式
      ①专有名词
      ②提问:…?
      ③缩写句

      • 中心句缩略而成
      • 自己重组语言
  4. 接入相关的学术搜索引擎操作逻辑(编程小白认为最现实的操作)

(二)字典库的管理方式

1、以书名为第一层级,
2、用户自定义保留至第几层级,作为字典库所属分类名

: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PART 2「标签」与其他四大功能区的联动】

阐述这部分功能前,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想用Margin note实现什么,答案是知识管理,还是笔记本?而夏暮大神给出的一个答案是外部大 脑。而我在此基础上,将外部大脑分解为两个部分:个人知识资源外置库和外部联想器。
所谓个人知识资源外置库,借用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过的,并且日后可能二次调用的知识点,都做个记录留存下来
所谓外部联想器,是基于标题链接功能和链接功能,加上升级后的字典库形成的。

而个人知识资源库的构建,就是通过标签+卡片的模式,而调用则是通过筛选机制。在PART 1 总述(首页功能布局)中,我将首页分为五大功能区,而标签+卡片将作为基础功能,将五大功能区串联,实现输入到输出一条龙。下面将分别介绍标签和其他四大功能区的联动模式。也即「标签」的输入区(将卡片贴上标签,注重用户便利性)。

一、「文档」与「标签」的联动

这部分内容,在part1 已经说明过了,不过是借鉴notion的其中一个页面而已,而且所加信息可以视为标签的一类。

二、「学习/笔记本」与「标签」的联动

这一块作重点阐述。

1. 笔记本首页功能区允许为笔记本添加标签

首先,在主页面,除了允许笔记本按有别于文档分类的标准,重新归入文件夹外,支持用户在笔记本贴上自定义的标签。用原始笔记方式举例,即,我在阅读书籍《民法》时,我有一本《民法学》笔记本,笔记本除了与书籍绑定外,我将其放入法学理论这一笔记集,同时为其贴上类如:学习时间(大一/2020法考)标签。

2. 做笔记时标签功能的实现

  • 抛砖引玉与实操建议

    在进入做笔记的状态后,如何使用户快速、便捷地将标签和卡片相联系?并使得贴上标签后的卡片发挥更大的功效?这是标签」功能最核心的一步
    根据我的个人习惯,在摘录书籍时,往往倾向于使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性质的内容。所以,CARD A with yellow ;yellow = label a; so CARD A with label a。

    首先,我们先去标签货架上,选择一些标签,构成一个【标签框】。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提前做出了数百个各类标签,但是现在只需要对一本书贴标签,这本书由于内容确定,所以需用到的标签也更少且确定,所以我们先把用得着的标签拿出来,放进框里。然后我们将每种标签与颜色相绑定,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 有待解决的部分问题:是摘录前先绑定颜色,还是摘录后先绑定颜色?颜色与标签的一一对应关系改变后,已贴标签的卡片的标签是否随之变动?以及标签框的设置,是放在文档/笔记本的首页功能区设置,还是放在阅读区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考查用户习惯,更需要专业的UI团队。

三、「复习」与「标签」的联动

首先,是通过筛选器,快速筛选定位需要进一步记忆或者练习的卡片。
其次,将复习的效果和时间加入筛选器,统计复习效果。
还有,如果说「笔记本」功能类似于数据库,「复习」功能更像是题库。那么参考一些题库,除了按照学科分类、按题型分类,还可以实现按条件重组题目形成试卷,加上计时功能。这些功能如何实现,能否靠程序直接识别卡片类型,如果不能,考虑如何让用户自定义更为便捷。

四、「字典库」与「标签」的联动

主要见part1五、字典库,其他的没理明白。

: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leaves: :herb:

【PART 3 marginnnote 与电子资源库合作(可以晚一些)】
这个可以推后,用户群大了以后加入这个功能,感觉比较靠谱。除了微信读书这种成熟的电子书刊外,可以优先和几个大型考证辅导机构合作。

:boom: :boom: 结语:boom: :boom:

差不多写到这里,因为改变了主功能的布局,尤其是笔记本模式的改变,加上用户习惯的不同,有许多细节和用法都讲得很粗略。希望看到这篇帖子的人,都能懂一半我的意思吧。希望Margin note5甚至能够超乎我想象。
关于【笔记本】功能的新想法都补充在我理想中的Marginnote 笔记本 / 学习 功能模样——理想蓝图补充一帖中。

** :thought_balloon: 希望大家看完后,有任何想法,可以下方留言讨论 :thought_balloon:**

8 个赞

notion的表格功能添加就好

1 个赞

而且notion很吸引人的点在于:用表格(文本框化知识点)+筛选器+可视化,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和视图展现。(我其实没用过,只是刷了一些哔哩哔哩的视频 :joy:

1 个赞

小板凳围观中————-

脑图的手写功能真的学学Liquid text吧,看看人家怎么在卡片和背景纸之间建立联系的,现在的脑图手写功能,卡片还是卡片,背景纸还是背景纸,两者毫无关系,既不能在卡片上之间手写,更不能让卡片和背景纸上的手写文字建立对应联系(不是被卡片盖住就是一排版就全都乱了)

1 个赞

Hello

感谢您的热心分享,这里面讨论了很多话题,您的主体界面相关建议我们会在未来的版本设计时参考一下的。

另外,类似liquidtext的这种设计在技术方面或许可以做到,但是LQ为类似的设计比如画布上的手写连线到文档中申请了版权保护,这方面需要斟酌,或许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设计本质上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否有替代的方案可以实现”。

然后标签方面您提到了notion的标签集设计,这个对我们启发非常大,我们会研究一下技术上是否可行的。它在notion中属于用户自行添加的字段,在一个property中输入多个tag,这是一个参考点。

最后标题链接相关的话题您做了一些延伸探讨,特别是“子母词联想”看起来是有实践经验做支持的;而“内置资源库”“外部联想器”有点难理解,您是否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进行详细说明呢?

已经给您的帖子加入论坛精华,Marginnote非常重视用户的经验和场景分享,论坛也需要这种结合了个人使用经验和心得的讨论和分享,十分感谢您的支持~

Kind Regards,
MarginNote-Edward
Support Team

5 个赞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几个点。我再次整理、深细化了一下我的想法,内容比较多,所以新开了一篇帖。【完结】外部大脑 = 个人知识库 + 外部自动联想器:我理想中的Marginnote蓝图草绘相关概念补充

期待您的回复。

1 个赞

这个想法感觉太高端了,我好像在文中没看到搞了这些对使用有什么帮助?
我自己都是在文件命名时就写好的,如下所示。

当然我不反对MN细化1楼提到的设置,我的意思是我感觉这些功能并不重要,而且我觉得用到这种功能的人占少数。比如说现在绝大多数人的PDF都是网上搞的,有的PDF只有书的正文部分,不知道出版社,不知道版次,如果这人又有所谓的自称的“强迫症”,那岂不是要到网上搜更全的PDF版本。

或者说先修BUG再搞这个……= =

这个现在是不是就有?
缺的是“按照书籍目录归集”的功能
不过我从来没有用过这个,我是任何摘录都要在脑图中找个位置放好,从而确定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边学边整理,学完一部分以后回来再整理等等


关于3和4里说的5个(?)功能

这个MN现在就有吧

这个不就是框架模式么

反正用了模板也基本上都得调整的,不可能完全照搬。
我觉得比起模板,更好的选择是照搬一套ithoughts的快捷键,需要用到时就把快捷键切换为ithoughts版的快捷键,然后就能极其快速地完成脑图的整理,而且比模板功能更强。

表格的插件用了一下就卸载了,感觉实在是很难用。
什么时候表格能做到onenote的程度我才能接受。比如下面这个就是我用onenote(windows桌面版)做的然后截图然后导入到MN的。


MN3的数学公式插件也很烂……什么时候做到one note的程度,当然也可以说正常的能公式输入的软件的程度我才能接受。我也举个例子,我用one note做的然后截图导入到MN的。

哦,我看了一下现在好像有新版的MN公式编辑器插件了。
可就算它好用也还有一个问题:我把卡片导出到anki后没法正常显示公式。
如果公式在导出时能变成图片,我才能用这个……

MN2的数学公式……去用过一次然后立马把MN2卸了。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上面图中中间的题目我写了这么长。
第一,这个题比较难;
第二,这个题,文字解析和视频解析我看了很久才懂;
第三,我知道如果过段时间我做这道题还是不会,因为遗忘、因为需要反复学习才会;而那时我要是再看文字解析,众所周知数学书上很多时候都不说人话,所以我基本上就要重新去理解解析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比如,怎么突然就设了一个辅助函数。而且书上的排版有时也在阻碍我的理解,比如,如果要分类讨论,我希望解析能每种情况都单独写一段,不要都挤在一段里,这样有一个好处是,两段有对称感,容易理解。举个例子:

若数列{an}有递推关系a_(n+1)=f(an), an ∈区间L成立,则关于{an}的单调性有如下结论:
1⃣️若f(x)在L上单调递增,且a2>a1,则{an}单调递增;
2⃣️若f(x)在L上单调递增,且a2<a1,则{an}单调递减;
3⃣️若f(x)在L上单调递减,则{an}一定没有单调性。
证明
1.当f(x)递增时
1.1.若a2>a1,则f(a2)>f(a1),也即a3>a2,则f(a3)>f(a2),……,因此{an}单调递增。
1.2.若a2<a1,则f(a2)<f(a1),也即a3<a2,则f(a3)<f(a2),……,因此{an}单调递减。
2.当f(x)递减时
2.1.若a2>a1,则f(a2)<f(a1),也即a3<a2,因此{an}无单调性。
2.2.若a2<a1,则f(a2)>f(a1),也即a3>a2,因此{an}无单调性。
综上,得证。

要是写成:
证明:当f(x)递增时,若a2>a1,则f(a2)>f(a1),也即a3>a2,则f(a3)>f(a2),……,因此{an}单调递增;若a2<a1,则f(a2)<f(a1),也即a3<a2,则f(a3)<f(a2),……,因此{an}单调递减。
当f(x)递减时,若a2>a1,则f(a2)<f(a1),也即a3<a2,因此{an}无单调性;若a2<a1,则f(a2)>f(a1),也即a3>a2,因此{an}无单调性。综上,得证。
我反正看得头疼。
但是数学书还就喜欢这么排版,难题的答案解析这么排版我是真顶不住。

书上的题我也经常这么干。比如下例,我觉得书上的解析有一部分不说人话,我就用MN自己的白笔把不说人话的部分全都涂掉了,用自己的思路写了解析。
图片
顺带,pencilkit的白笔没法涂掉PDF上的文字,这点让我没法用pencilkit。
顺带,MN自带的白笔的粗细度,即使最粗,对于涂掉大块大块的文字来说还是有点细了,如果能有更粗的选项就好了,就像NB和GN,它们都有很粗的笔。

第四,难题我要做出来,我就不能只是背结论,还要有思路。我得把自己的思路写下来,一方面用这种方式好好捋一下思路(所谓费曼学习法),另一方面以后我做这个题就按我自己写的思路来,这样最自然。
所以我为啥基本上都用键盘输入而不是手写呢?因为手写这么多字,花的时间比打字多多了。
而且,键盘输入的字比手写的字要美观易读。除非手写的很认真、比较慢,这样才能追上键盘输入的字的水平(而且还要考虑到,可能会把有些脑图、卡片分享给别人看,所以用键盘输入肯定更好、更易读),而这样花的时间就更多了。
所以3.7更新的脑图手写功能对我吸引力不大。

而且每次复习时如果没做出来这道题而翻看答案时,我也会修改我觉得需要改进的思路和步骤。虽然每次都要到电脑里one note中编辑然后再截图再导入MN,但我觉得值得。
MN3的公式编辑插件满足不了我的需求。

这块死活看不懂,但是感觉,如果一个文档有多个笔记本,这种排列方式是不是不好安排?

学习区现在这样感觉就可以啊,用标签筛选完全足够应对各种情况。

不过楼主说了上面这句话。可能楼主的MN里,“学习”功能区的脑图数量特别多、而且一本书就有很多个脑图吧。
我是一门课程全都放在一个脑图里。比如高等数学都在一个脑图里学,所以高等数学的脑图现在有2400+卡片。

关于复习我只想说anki太强大了……MN自己的复习功能实在是比不过。想跳转回MN的话,从MN导出卡组时设置一下带MN卡片的链接,需要时点一下卡片的链接就行了。
而且这样还一个好处。在MN的卡片组中复习时,如果想看脑图,是只能看不能编辑。要想编辑无非两种选择:
第一种,点击右下角的一个按钮回到脑图中编辑。
这个方法实在是太难用了。我录个视频:


这个脑图有2400+个节点。结果我点击右下角的按钮进入脑图时,根本就没法定位到我需要的那张卡片。
而且编辑完之后,我要是想回来继续之前的复习,该咋办?好像没法办。

第二种,打开“自动在其他窗口定位当前笔记”的开关,然后双开MN。
这种方法比第一种好用。但是这就和anki+MN的方法差别不大了。
而且,我并不是每一张复习卡片都需要打开这个功能的。如果这个功能一直开着,那我每复习一张卡片,另外一个窗口的MN中,脑图的定位位置就会跳来跳去,影响我的使用。而且我估计双开MN很吃资源吧。

综上,我觉得MN的复习完全比不过anki的。等MN的复习功能做到和anki的七八成了我再考虑要不要使用吧。

看到这个视频,好像明白1楼开头的意思了。

要实现这个就要求用户把(几乎)所有的卡片都加上标签。
于是我既要在脑图的树中给卡片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又要加上标签,还要设置颜色,感觉嗯……有点麻烦。
当然颜色其实就是一种标签。
我的意思是如果这么做,那得要求MN极大降低添加编辑标签的成本,比如,
尽量少让用户点击(比如,用户的手可以不离开键盘)、
尽量少让用户输入(比如,输入第一个字MN就自动列出所有相关的标签)、
尽量MN自己多联想多展示,让用户别设置了标签但过一段时间就只记得一部分了,于是有些标签就没用了。

李敖读书法我也看过,李敖的具体操作方法应该属于树形结构或者说脑图结构这种有明确层级关系的啊,为啥你要说标签呢。
要改变“Margin note用户大都是就书原有目录、体系整理卡片,摘录出的卡片与自我的知识体系、思考模式脱节”的问题,也不是靠强化标签功能就能解决的,这得用户自己动手。强化了标签功能,这些用户就会去用吗?我看未必。
至于我,我是先按照书上的顺序一章一章学,一章一章制作自己的脑图(知识结构);每章结束后对这章进行再调整,后续还会继续调整。举个例子,高等数学中,定积分和二重积分三重积分不在一个章节,但我学完这两章后,感觉定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应用部分应该放到一起,它们都是用的微元法,比如,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求曲面的面积、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之类的,于是我就这么干的。
这其中没标签什么事儿。

首先,非常感谢您这么仔细的看了这篇帖,意见和想法能被人认真听取和探讨,无论如何都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关于【笔记本】功能相关的想法,其实是基于将笔记本页面重构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些地方也是借鉴了现有的操作模式,所以有些点,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新的地方,甚至难以理解。因为这部分想法还很琐碎,所以会在理清楚以后,再整理成贴。
其次,关于MN表格和markdown等的优化和新功能开发,我个人也赞成先做表格和markdown、公式编辑器的优化工作。但是由于我几乎没怎么用,所以没有什么具体建议。
最后,关于手写的需求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个体的笔记习惯造成的。比如您最后举出的那道题,根据我的笔记习惯,我会将你手写部分的内容,按照下图进行记录:
[图一,理想中的笔记方式]

[图二,在MN的现有模式下的笔记]

由于我个人会有一些特殊的笔记符号,所以并不需要长度的语言表述,相反手写对我而言,是最快捷的记录方式。有点类似于翻译人员用的速记法,或者医生写的鬼画符处方。其实外行人根本看不懂,甚至如果不是画符者本人,根本不懂写的是什么。

关于【复习】和【学习】的一些问题,仍然基于对笔记本结构的重塑,所以很抱歉暂时无法回复。
关于如何通过强化标签的功能,真正实现“李敖的读书法”。可以先看一下下图的比喻:


比如我在看《人民日报》时,我会觉得部分内容值得回顾或者珍藏,然后我将其裁剪下来,放进后方的盒子里(盒子是找的中药柜的图片),盒子上是我贴好的标签。但不是所有的卡片都要被加上标签,就像不是所有的卡片都需要标题一样。当我日后需要找的时候,就只需要打开相应的柜子,而不需要去海量的人民日报中去翻找。而且我还可以在一个柜子里,找到其他相似或者相关的的内容,给予自己更多的启发。
最后,关于增加标签设置便利性的问题,我想您提到的几点都可以成为一个解决方案。希望MN能超出我想象吧。

楼主把我一直以来想提但囿于表述能力不佳而没表达出的意见都说出来了,看完特别舒畅。

关于复习我想再提两个意见。

一是关于网状知识的复习。
链接是@夏暮 大神关于网状知识的方案。但因为我的记忆更偏向于空间或图形记忆,大多数记忆在回想时都是通过联系形状和图形来提取的,所以对我来说,“遮盖原导图上的文字”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去记忆网状知识。
我曾想将mn3的导图导出pdf再导回到mn3,并设想过用自动化来简化这一流程,但囿于自己对自动化的了解浅薄,最后放弃了这个设想转向了iThoughts
但我认为3.7 pencilkit的推出使导图部分的复习模式变成了可能。
如果能让pencil kit的荧光笔涂抹遮挡 在导图部分也生效,那么导图部分的复习模式大致上就诞生了。而这样子再拓展出去,甚至可以用来复习 当时没丢弃的草稿层(没丢弃很可能说明当时记了关键的有用的信息) 和 手写的思维导图(就像3.7宣传视频展示的那幅手写的思维导图)。

当然,有个问题是,有人是把荧光笔当习惯笔来用的,所以需要判断荧光笔是否正在划重点。而如果和文档部分一样,给导图部分的划重点模式也设置一个开关,这个问题也许就能解决了。

二是关于复习提醒。
我原来简单归纳过MN3-Anki链的问题和两个app的优劣。MN3中最优于anki的就是单卡多空的连续渐进翻转,而最缺的就是复习曲线算法。
所以我就设想,是否能借助于其他有重复任务曲线算法的todo类app来完成,比如notion、滴答清单。而这一设想的完成,就需要用到mn3的link功能。对于做好的复习卡片集,复制其链接到todo类app,创建曲线重复。其实就类似于@wormhole 神做的插件的实现方式。
然后这就有三个问题。
一是这种方式的重复算法无法精准到每张卡片,会有额外的冗余复习时间,当任务一多,对于时间的影响会明显起来。
二是对于复习卡片集似乎囿于MN3的软件框架无法制作插件做到自动化。
三是非摘要型的导图卡片没有对应的链接来复制。

另外,我想提一下关于网状知识的特点和MN3-Anki复习。因为Anki的复习算法本质上是对 你提前拆分好的最小知识单位 进行记忆曲线的重复。而网状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单独将其中的某个知识单位拎出来很可能就失去原本的意义。所以复习网状知识时是在同时复习一整个框架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MN3的单卡多空连续渐进翻转一直被MN3用户所吹捧。也因此,我自己在将网状知识导入到Anki时是挑选尽可能最小范围的网状结构,且区别于线性知识的导入(打开“为一张MN3的多个图像遮盖导出多个anki卡”按钮),我选择的是多个图像制成一张卡(关闭“为一张MN3的多个图像遮盖导出多个anki卡”)。
或者还有一种解决方法是直接不使用anki选择用iThoughts,即,将MN3导图导出到iThoughts通过春风亭老韩的这个复盘方法去复习。

写到后面我好像有些偏离主题了。如果介意的话,我去另外开个主题提。

承接网状知识的复习,我想是否可以设计一个类似于iThoughts中的group按钮(图中红笔划出) 来框选出一个网状知识的复习单位(图中浅黄色矩形),以框选的复习单位为一张卡片去复习,并且可以让这些复习单位和卡片一样加入到复习卡片集及进一步导出到anki ?

1 个赞

感谢肯定:pray:
看完你的回复和以前的部分帖子,我觉得我们两个在某些方面的学习习惯还挺像的,感觉找到了友军。比如下面这两点:

对了,内容没有偏题哦。

这个我是同意的,就像你举得医生的处方的例子。
我担忧的是,就像我本科阶段学的课程之间联系往往不是很紧密,虽然学的时候做了笔记、做了总结、看懂了,不过,学完后就不在复习了;等后来什么课程又突然用到了先修课程的一些知识点时,我需要查看之前的课本和笔记,结果发现,课本我看不懂,笔记上的符号我也看不懂,因为早就忘了这些符号的意思。或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搞明白自己写了些什么玩意儿,又或者,需要重看一遍书。
或者,拿MN举例。如果在一个脑图中,我用了七八种以上的卡片颜色,其中一两种使用频率极低的话,那如果一段时间没有用到这种颜色,我保证,我肯定就把这个颜色给忘了。拿标签举例也行。
所以现在我觉得,不如刚开始时多花些力气,写得明白点。我现在做的笔记的方向就是“无论我多久不碰这些知识了,只要我需要,并且定位到这个知识点后,我就能花很短的时间明白这个卡片讲的内容,以及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位置”。

我没有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盒子上有标签”不就是标签么?所以这不就是给卡片加标签么。
如果你的意思是“盒子是颜色,卡片身上的标签才是标签”的话,其实之前论坛里Lanco提到过,标签和颜色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过我也没必要拿官方来增强说服力,这俩确实是一样的,颜色多了容易忘颜色,标签多了容易忘标签;换个角度说,也可以不用颜色全用标签/不用标签全用颜色。

盒子这部分是比喻,是用来比喻标签和卡片的关系的,我把卡片比喻为现实生活中的收纳盒子,都用标签来方便分类和查找。可能放一起,有点混淆视听。
另外,标签和颜色的本质相同,我是同意的,并基于该点,假想了一个借用颜色来快速加标签的过程。之所以这么设定,是因为标签往往跨多脑图而存在。当然只是我的假想,具体逻辑如何设置,有待开发团队进一步确定。

最后,关于你说的会忘记符号含义这一点儿,我是同意这种情况存在的,并且因为学科差异和个人学科水平,不同学科也对笔记句子的完整性的要求不同。比如我高中时期,做数学笔记,使用大量特殊符号是有用的,因为数学解题用的逻辑话语非常相似,而且数学自带一套语言系统,又别与其他学科。
但是面对生物和语文,我能使用的符号非常有限。几乎都需要完整的句子表达,很少使用笔记符号。

但是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手写对于笔记整理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而特殊的符号系统帮助加快手写速度,只是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一小部分而已。其他的还包括能更好地帮助用户将知识进行逻辑重构和可视化处理等。当然,这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和学科差异等。

那个比方我还是没看懂,柜子上的一个个盒子对应MN脑图中的一张张卡片?那每个盒子里面的一张张小纸片是啥呢?

你后面的内容我同意,我下面说的话不是想反驳你哈。
我先把学习过程简单拆成这么几个步骤:
读书&听课:arrow_right:思考&讨论&询问&做例题:arrow_right:总结&记录:arrow_right:复习&更新总结&应用……

我觉得,手写的优势体现在“记录”以外的任何一个环节,优势就是你所说的这些。

我觉得,在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记成笔记这一步,能用键盘输入尽量用键盘(当然好的合适的笔记软件也是必须的,比如手写能随便画思维导图,如果用onenote键盘输入笔记,在思维导图这方面就完全没法用)。我列举几个好处:

  1. 输入快,比手写快了不是一星半点,特别是学习了双拼/五笔后。当然这里不考虑无法输入的东西,比如某些符号。
  2. 编辑快。无论当时还是以后复习时的修改,修改打字比修改手写要方便很多。
  3. 便于阅读。大部分人写字水平普普通通,在电子屏上写字又要更差一些;用键盘输入可以规避字写的难看的问题,以后无论什么时候看都能认得。手写的可就不一定了。
  4. 便于共享。别人肯定更愿意读电脑的字,而不是我写的字。

一个盒子里装的是同类的内容,比如盒子上贴的【有关三角函数的错题】,然后一张张卡片就是一张张错题。当然也可以继续分类,类似套娃。

然后,传统的“剪书/拆书”的读书法,因为个人的习惯使用起来会有差异,所以就是个不严谨的比喻(比喻这种表达方式或许本身就是不严谨的 :joy:);而MN软件开发用哪种逻辑,以及用户如何使用,还有待新功能上线后,用户体验和拓展使用场景。其实关于标签这部分,本质是两点:允许对标签进行分类和管理,实现快速设置标签、贴标签,然后优化标签与其他功能的联动。所以这个比喻其实不用纠结,确实我用的表达上不大好,但是我感觉如果讲细了又有点儿偏题。 :joy:

您愿意的话,或许可以看一下这篇帖我理想中的Marginnote 笔记本 / 学习 功能模样——理想蓝图补充,我对【学习/笔记本】功能区的最新想法做了草图。
因为感觉您的使用方式和我的使用习惯有很大差别,所以特别期待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