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头”法学教材阅读|第一弹:如何使用『留白』进行标注?

学习背景

  • 法学考研,阅读、整理法学类专业课教材。
  • 以应对考试为主要目的,阅读法学类的教材,比如《知识产权法教程》、《法理学》等。

工作流概括

  • 第一步:快速浏览纸质书,简单标注关键词、词组
  • 第二步:使用『留白』功能进行标注
  • 第三步:利用『大纲模式+摘录』整理知识点

第一弹:使用『留白』法进行标注

什么时候使用标注?

整个学习流程中,在文档内对文本的标注集中发生在前两遍的阅读过程中。

标注的目的是什么?

找出作者在对应内容的motivation(动机/目的/想解答的问题)、论述逻辑。

具体流程

第一遍阅读 :快速阅读,少量圈画

第一遍快速阅读,我们的目的是对教材所述内容建立起模糊的感性认知,即一个大体、宏观的理解。

标注目的

  1. 通过边阅读边勾画,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2. 通过标注关键词句,按照阅读中思路的产生节奏将文章内容快速分节,碎片化文章,以减轻阅读负担。

PS: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书,对部分内容没有建立起模糊的感性认知,可以重复这一步。

标注工具准备

纸质书:使用铅笔进行勾画,降低存在感

MN读电子书:0.3透明度的黑色铅笔,最接近真实的铅笔效果

具体方法

  • 利用符号标注:圈画关键词,()括出表达核心观点的部分句子,

  • 画出图示标注:部分复杂难懂的内容,可以根据关键词、自己的理解简单地画画图示

第二遍阅读 :略快浏览,梳理作者的motivation(动机/目的)、论述逻辑

标注目的

  • 找出写这段内容时,作者的motivation(动机/目的)、论述逻辑

我认为,法学类教材往往整本书都是答案,唯独缺乏问题。 在阅读专业书过程中,人们往往沉浸在对于答案的理解中,而忽略了问题。 受《你的灯还亮着吗》的启发,我开始培养 找出真正的问题 的习惯,

社会科学是科学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模型科学,因此,社科类教材中所呈现的每段论述,或许最初都是学者对学界/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现象的回应或总结,答案是在 “你来我往”的争论中产生的。

再将阅读教材自学与课堂教学相比,好的老师循循善诱,不断提问引发思考,然后带着大家推导出结论,学生会渐入佳境、主动思考;但是自行阅读教材,却容易看着看着,就觉得困倦,甚至不知所云。我认为,这是由于忽略了问题本身,以至于读着读着长篇大论,就陷入虚无感中,不知作者所云为何。

因此,我在第二遍阅读时,会通过提问、寻找答案对应的问题,和作者互动,模拟和作者面对面讨论的状态,顺便进行论述过程的逻辑梳理,以帮助自己理解教材内容。

标注工具准备

  1. 使用MN裁边/留白功能
  2. 插入/删除PDF页面(3.7.10以后,操作不会生成新的备份,所以这个功能就好用多啦)
  3. 打字(MAC端打字,也可以iPad+键盘)
  4. 打字也可以替换为MarginNote手写(我使用MAC打字,因为我写字太慢了,打字更快)

具体操作方法

先上图,如图所示:
8c650c7b-097b-40ce-a017-576b2af6de08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这个笔记方法切入点很独特。然而,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可以算作“康纳尔笔记法”的书籍标注版/提问版。(真是 机智如我 机缘巧合 阴差阳错

:arrow_right:导航式康奈尔笔记,适合背诵类笔记

需要注意

旁白标注的密度
  • 如果这段内容简单,则可以少标注;一页推荐两三个标注,以维持界面的整洁性与可读性。

  • 如果这段内容难以理解或是非常重要,则可以标注得细致一点:根据关键词,用笔画画图示(和第一遍阅读的图示不同,这一遍一定要用教材中关键词;因为第三遍就进入到记忆卡片的制作,所以第二遍的作用是理解+记忆,而非单纯的个人理解)。

同类问题

可以把同类问题,在括号内补充,以加强对问题本身的理解;熟悉以后也可以不写。

问题拆分

有些问题比较大,还可以被进一步拆分为几个小问题。

这一遍不摘录

如果摘录的话,需要选择制卡的内容、安排卡片体系结构、对卡片进行分类,很容易打断思路。所以这一步不进行摘录,只需安心地概括梳理文章作者的motivation(动机/目的)、论述逻辑。但是可以配合荧光笔、钢笔等手写工具进行标注。

“找问题”小技巧

  1. 为了编排便利,中文教材往往以浓缩的名词作为章节的标题。所以,你可以把名词形式的章节标题转化为问句。需要对内容有感性认知,才能更准确地找出问题。

以《知识产权法教程》为例:

a. 著作权的客体: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b. 作品: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什么?
c. 这类词可以作为名词解释类的考题,熟悉提问方式后,可以直接标注为“N:作品”

  1. “A和B”类转化为:“A和B的关系是什么?”A和B有什么异同?”
  2. 对于框架的理解,可以这么提问:
    a. “这段内容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b. “作者为什么写这一段内容?”
    c. “这段内容,和前后的同级内容有什么关系?”
  3. 开始看每书之前,先看结尾的【问题与思考】和【关键词】部分,并尝试简单回答这些问题,或者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也可以先找习题册或者试卷,随意看两题。激发对知识的好奇心。

Tips:可以用多文档视图,将【问题与思考】放在下面。

多文档分割视图

  1. 跳跃式看书。

比如标注完第一章内容,任意翻到后面一页开始阅读。这时,你会发现有些概念是之前提过的,但是你不记得了,这时你会自然的产生一些问题。

  1. 思考一下利益相关方有哪些,然后带入他们的视角,模拟各方观点(这个方法有一定难度)。
    比如,《商标法》主要应用于商品流通领域,就会涉及商家、消费者;“商标抢注”这一典型案件,会涉及抢注者、实际使用者。

以上就是我标注法学教材的方法啦!这个方法也是我摸索了一段时间以后,找到的适合自己的流程和节奏。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和学习节奏!大家可以参考甚至尝试一下~

看完,有任何想法和问题,记得告诉我~

最后,附上几个我很喜欢的笔记法,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改进出自己的学习流程。
asynccode

15 个赞

感谢分享!
我自己就是经常没有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你的这些简介对于阅读人文类的教材也很有帮助。
不过图片似乎不能正确显示呢……

谢谢提醒 :rose:,我刚把图片换掉了,现在应该可以正常显示了。

:yum:
把康奈尔笔记:heavy_plus_sign:问题思维:heavy_plus_sign:反复阅读 结合起来了!左右两边的空白对于添加「概括」「提问」的提醒可以帮助注意力集中!

我试着用这个方法读了一章下个学期才开课的《二语习得》!


我在想:
1现在页面左边的「概括」是否可以已经算是脑图中的节点?就是没有父子之类的关系显示而已。
2页面右边的「提问」既然是针对教材论述的话,是否可以加入到复习模式中成为问题,而左边「概括」即是问题的答案/答案背后的原理?(毕竟左右两边的内容都是针对一定段落得出的)

:smiling_face_with_three_hearts:你的总结好贴切:康奈尔笔记:heavy_plus_sign:问题思维:heavy_plus_sign:反复阅读 :100:
关于两个问题:

1现在页面左边的「概括」是否可以已经算是脑图中的节点?就是没有父子之类的关系显示而已。

我也是这么想的。最初,我还尝试过使用字体和颜色区分层级,但是我发现会打断思路,很麻烦。后来就只用一个样式。而且思考层级关系,与前两遍使用的线性的阅读的方式相比,思维更加跳跃,而且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较高。所以我把层级关系放在第三遍阅读:利用『大纲模式+摘录』整理知识点。

页面右边的「提问」既然是针对教材论述的话,是否可以加入到复习模式中成为问题,而左边「概括」即是问题的答案/答案背后的原理?(毕竟左右两边的内容都是针对一定段落得出的)

第三遍的整理知识点,其实我原定,采用的文档内整理的,然后把看问题栏,然后进行就地背诵;或者直接把问题摘录一遍,加入到复习模式中成为问题【答案不制成卡】。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更适合突击型背诵,比如考前5天背完一本书之类的,而且缺点也很明显(下次讲缺点),加上我是准备考研,所以我后来就改成了利用『大纲模式+摘录』整理知识点。

我之后有空会再写一篇详细讲一下用两种方法在 第三遍阅读 时整理知识点的。

:relieved:能得到肯定,看到别的学科也能用,真是太开心啦! :relaxed:

:+1: :+1: :+1:
好,期待你的进一步分享!我昨天一用你这个方法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对于上几个学期的内容想重新深入学习/背诵时没有预读一遍,哈哈,考研加油!我也是要考研,要啃“大部头”。

刚刚尝试了下,效果还可以,但是自己在PDF上输入的文本竟然不能文字选取添加到导图中,只能通过框选添加到导图?

我觉得你可以把左边的大纲模式拉出来,直接在大纲模式上面填写书本的归纳总结。

感谢分享,觉得问题意识还是很重要,要时候看着看着会跟丢,顶一下!

哈!同是法学狗,明天把民法搞完也来发个帖子分享一下;

感谢分享!您的第一步快速阅读和第二步留白处标注为我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启发!因为我之前是直接略过而进行第三步的,直接一边阅读一边制作思维导图会让我感觉有些走马观,很期待您关于第三步的详细说明,如果有机会看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