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MN复习我总觉得很别扭,导出到Anki又还是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总之觉得复习也是一个待改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没有时间专门系统的思考了。所以在这里专门开个帖子,欢迎其他人补充、讨论。
-
最大的问题或许是MN的复习算法
MN的复习算法精度太低了,复习密度非常低,实际使用的效果感觉和算法略优的差别很大,相比之下Anki就好得多。我用墨墨背单词和欧路词典的感觉也是这样,相比之下欧路词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算法太弱了,实际下来重复次数很少,记忆效果很不理想。想知道MN是否有计划采用更精密的算法?虽然这可能对于MN团队来说或许是一个新问题,作为外行也不知道有无公开的复习算法直接可用(我记得Anki好像是开源项目?)。 -
知识粒度方面
在Roam/Obsidian里,总少不了人谈论所谓的“知识粒度”问题,也就是说知识的最小单位。大多数的观点认为,知识粒度越小越好,也就是能把知识打到越原子化的程度越小,类似于Anki的“卡片内容最小化”原则,当然Anki由此相应的带来了卡片碎片化和解构、制作卡片的困难,而Roam先天就是个知识大纲,制卡也十分简便,就没有这个问题。对于MN,我认为知识的最小单位是卡片,它的“粒度”是比较自由的,因为卡片的制作是很有自由度的,每个用户都有不同的习惯,有的用户可能会把一个单张的卡片装入大量的内容。MN不像是Roam,因为Roam天生就是个大纲,只要换行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层级、每一行就是知识的最小单位,相比之下MN应该是不太方便将卡片“打碎”的,而且不同于Roam细化层级的方便,对于MN来说引导用户遵循卡片“知识最小化”的原则是不现实的,而且没有必要,一方面,MN的每张卡片里可以装入手写、录音等等更多内容,其实是一个特色;另一方面,一味把卡片小化会带来制卡的时间成本的增加,而且不可避免会产生难以解决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比如一个问答题,问题+三点答案,很显然完全没有必要把三点答案拆成三个子节点,反而不方便复习,放在同一张卡片是合理的)。至于卡片内容多或少,我觉得应该一切交给用户决定,重点在于在这个情况下怎么把知识粒度更小化,也就是能够深入到卡片内的更小化的知识。
现阶段,用MN复习的时候,有划重点可以刮刮乐,这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知识粒度的一个办法了。但其实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由于“卡片知识最小化”在MN不适用,每次复习的时候,对于单张卡片,有很多空要复习,甚至没有挖空的地方也要复习。而我并不能获得每一个挖空、甚至是不是挖空处的复习数据,实际上对于这些内容的记忆程度肯定是有差异的,而且同一张卡片里不同挖空的难度可能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同难度的内容,记忆所需要的时间和重复次数肯定也是有差异的,(这点我在用墨墨背单词的时候非常有感触,墨墨背单词的算法就在这方面有所考虑,难度级别低的单词和难度级别高的单词在复现的时候权重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只能一刀切的针对整张卡片进行复习,显然不合理。MN应该是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的,现阶段MN导出到anki有多个挖空导出为多张卡片的选项,但这显然只是目前权宜之计,因为Anki不能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就像上面所说的,一个问答题,问题+三点答案,如果每个答案都挖了空,那么复习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显然分割成多张卡片也不是办法,那样很大程度就是连复习的这个挖空是要干什么都不知道了),而MN相比于Anki的最大优势就是解决了碎片化的问题,
另外如上所述,对于非划重点问题,也可能出现遗忘的问题,是否有可能给其它内容也进行高亮、标注,甚至是索性打破Anki以来以卡片为最小单位进行复习、看正面回忆反面的“魔咒”——用正反面来作为区分粒度显然是太大了,和MN的“卡片”应该是不匹配的。是否有可能把复习最小单位进一步细化,譬如在展示MN卡片的正面、题头之后,先让用户自行回顾(和现阶段保持一致),然后翻转卡片的时候,不是对整张卡片进行难、中、易的选择,而是让用户自行勾画卡片背面的一些内容,并对每一个勾画出来的内容选择难、中、易?这样既保留了卡片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是MN相对于Anki的最大优势,丢不得,也让复习、记忆更精确。
相应带来的问题会很多,这个全新的设计如何和现有的划重点模式兼容,如何保持和Anki的兼容,以及这样必然产生更多的复习数据需要更精细的卡片筛选功能、等等。我没有再过多思考,但我认为红利应该是足够大的。
当然在Mn团队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我认为保持导出到Anki的功能,更多的把复习功能交给Anki是较好的方案。但Anki远非完美,而我认为MN也不应止步于Anki。对此保持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