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反直觉与被动学习的魔咒?-谈目前mn3及mne的弊病

前言

  • 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目前是某医科老八校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在读,21年年初(大一下)开始入坑mn
  • 很荣幸能加入mne的内测。我个人的感受的话,mne确实解决了mn3的很多论坛里反馈了很久、一拖再拖没有解决的痛点问题,比如说支持添加外部文件夹、允许手写在文字上层、解决导出的pdf占用空间过大的问题等等优化体验的改进,我也相信开发者为了实现这些问题的完善对mn的重构花了很多精力,但是我感觉这些只算是对mn3的小修小补,还是没有本质的、理念层面的提升,没有能让我觉得很惊艳的、配得上是mn3到mn5大版本迭代的更新点。我觉得目前的mne只能算是mn3的优化版本,而远远算不上是mn5的雏形。我在这里是想从理念层面提点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mn官方对mn的改进提供灵感,也希望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能得到mn官方的认可,能和开发者交流沟通我的想法。
  • 这篇文章一开始是发布在mne内测大区的,但是考虑到内测区的人比较少,为了让更多的小伙伴能够看到和讨论,我又把区域改为了场景建议区。

入题

  • 就理念与产品的关系而言,我个人认为产品和设计应该是基于理念出发,为理念服务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先有理念,再有具体的产品和设计,这样产品和设计才有灵魂。我的这一思想主要是受到一份ted演讲(Simon Sinek: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 TED Talk)的启发,感兴趣的可以一看,它被ted官网统计为是ted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25篇演讲之一,这是网站对应的链接: The most popular talks of all time | TED Talks。也因为基于这一思想,我下面对mn的评价都尽量采用先谈自己的理念,再谈mn的具体案例的结构。为了本文章的层次清楚,我是按自己的理念作为划分标准,把自己对mn这一笔记软件改进的思考分为几个模块,本篇文章仅涉及两个理念以及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模块。除了本文谈及的两个主要理念,我还有一些模糊的未组织成语言的理念想法,由于担心我的所有理念想法汇总成一篇要花的时间精力过多以及对论坛的朋友们阅读不太友好,所以并没有全部在本篇文章中阐述,而是仅仅是先在这篇文章陈述我的一部分想法,如果这一篇文章认可和反响比较大的话,我也很乐意再抽时间和大家分享我的其它想法和理念。

正文

  • 理念一:使用与操作逻辑上的直觉与反直觉
    • 理念具体描述:操作要符合直觉,避免反直觉的操作逻辑。我对反直觉的定义是操作逻辑的不明确、不直观化,或者是操作比较繁琐,明明在平常可以一步完成的事情,在使用这个软件时却不得不多操作几步,导致使用时会有一种割裂感和糟心感,影响到了使用体验的顺畅度。反直觉的操作逻辑会增加无谓的学习成本和让自己的精力浪费在操作软件上面,而学习本身的精力会被分散。

    • mn操作符合直觉的地方:脑图笔记卡片和原文pdf能够相互链接,可以通过点击从脑图笔记卡片直接链接回pdf的对应位置,符合直觉,减少了不得不手动翻书溯源这一繁琐、反直觉的操作,这个也是mn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之一。

    • mn操作不符合直觉的地方:一些小细节其实挺不符合直觉的,比如说文字图标化。图标化如果足够直观的同时还能节省屏幕空间的占用的话那我是认同的,但是如图所示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图标化的编辑、调色、标签、剪切、复制、粘贴和文字化的链接、研究、焦点占用的屏幕空间相差无几,而且像复制、粘贴这种的,如果对它文字化的话,一眼便能明了,但是如果图标化的话,由于复制和粘贴的图标有一定的抽象性,我还得花一两秒的时间去想哪个是复制按钮。那么它们既不能节省屏幕空间,反而还提高了学习成本,它这样设计的理由何在呢?

      • 可能有个叫路人甲的朋友就开始反驳了,说,你差这一点时间吗?或者又有一个路人乙的朋友说,你用熟悉了之后两种设计相比较不就没什么差别了吗?那么我想问,工具本来就是为便捷我们的学习而生的,如果要让我们很大程度地为工具不符合直觉的地方妥协自己的精力的话,它还配作为一个合格的工具吗?就像是我上一点提到的,mn一个符合直觉的地方是脑图笔记卡片和pdf之间可以相互链接,简便了我们在笔记本(或者说是脑图)和教材之间相互寻找对应位置的麻烦,相信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个而入坑mn的。那么按照路人甲同学的观点,你差这点翻书找和笔记对应部分的内容的时间吗?可是如果我不出于这个目的的话,那我为什么要用到mn的这个功能呢?按照路人乙同学的观点,我只要对教材以及自己的笔记足够熟悉,那不就可以很快速地在二者之间定位了吗?那要mn的这一功能何用?所以我觉得,mn作为学习的工具,细节方面也应该完善为符合直觉的操作,这样才能说是精益求精,才能被用户认为是一项精心打磨过的产品,而不会在用户碰到一些不符合直觉的操作之后,会产生一种“是不是开发者自己都没用过自己的产品,怎么会做出这么反直觉反效率的设计”的怀疑和错觉,而不是让用户以浪费自己额外的精力和学习成本为代价,为这些不符合直觉的小细节买单,认为这些细节的打磨与否无伤大雅,我认为过度地让用户将就软件的瑕疵是很错误的观点。
    • 这一段是事后补上的,算是对mn的反直觉的一个好的改观吧。经过一段时间对mne的试用,我发现有不少mn3上反直觉的逻辑设计都有所改善,用起来比mn3更顺手了,那种时不时遇到的反直觉的糟心感比mn3要少不少。举几个例子如下:

      • 当脑图和pdf同时启用手写时,mne同一个笔可以分别调试在脑图和pdf上面的笔尖粗细。在mn3里,如果要在脑图和pdf同时启用书写时达到同样的效果,得再新克隆一个笔,会导致笔的数量过于冗杂,另外如果在pdf上面手写完想接着在pdf手写,还得手动换一下笔,否则在pdf上面正好合适的笔尖粗细在脑图上面可能就会偏细了,这在手写需要频繁在pdf和脑图转换使用的场景下操作会非常繁琐,用起来非常糟心。而mne就改进了这个问题。
      • 当在pdf上手写时,可以选择手写的墨迹位于pdf上层,而不是像在mn上那样会下沉。mn3在一些深色背景的pdf上面进行手写批注时,由于墨迹下沉会导致难以看清,在mne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 我觉得所有电子化的pdf手写软件相比纸质书籍都有一个劣势,那就是如果要跨页反复查看和比对内容的话,无论是在mn3还是在goodnotes上面,操作都很繁琐,不如纸质书籍那样便捷和符合直觉。而mne的pdf折叠功能在跨页的数目比较少的情况下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 在mne的脑图界面,在各种细节上,文档的浮窗化得更加明显,操作的逻辑更顺手了。如果说在mn3中脑图和文档共存时,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文档和脑图的分屏,那么在mne中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脑图是主要界面,而文档只是浮在脑图这个主界面上面的浮窗,更符合使用过程中的逻辑。
      • 另外我上面举的例子肯定列举不全,所以也欢迎大家分享在mn3使用过程中让你们觉得用起来反直觉、操作繁琐的具体例子!另外插一句,mne的留白和折叠等新功能在特定场景用得也蛮顺手。
  • 理念二:费曼学习理念与被动学习
    • 费曼学习理念的正面描述:先介绍一下费曼学习法。这一学习法的提出者是理查德·费曼,(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犹太人,理论物理学家,量子电动力学创始人之一,纳米技术之父。因其对量子电动物理学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费曼学习法简单来讲就是尝试讲解 – 讲解遇到卡壳,通过回溯加强记忆(该过程复现多次) – 在以上两个过程中优化讲解的逻辑性并产生自己的理解。我在下文的部分场景会将“费曼”活用为动词使用,意指使用费曼法来进行学习。当然,费曼法最基本的前提我认为是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到我们医学学习的具体场景来说,就是我默认这时候我们已经听完了老师的课,对内容有一定的似懂非懂的了解的情况下,是出于巩固目的所进行的学习。我觉得这是进行费曼法最基本的前提,毕竟应该不会有人认为不听课光凭自己自学就能考得很好吧。而且我的老师一般讲解进度较快,而且ppt还是英文教学的,所以我一般有时间的话,也会很粗略快速地看一遍课本作为预习,防止自己跟不上上课节奏。打个比方说,假如对知识的了解满分是10分,那么初步的预习和听完老师上课之后,我对知识的了解是5分左右,那么通过费曼法能够很高效地让自己提高到9分左右。但是如果我企图空手套白狼,也不预习也不听课,直接从0分开始费曼的话,那肯定是费曼不出来的,因为你都对这知识一窍不通那你怎么尝试复述?
    • 被动学习(费曼学习理念的反面描述):与费曼学习法相对应的是被动学习,最典型的被动学习笔记例子就是所谓的抄书,也就是原封不动地把书本的内容copy到自己的笔记本里面,这种重复性的文字搬运工作在我看来是很低效的,属于是copy的时候认为自己记住了,但是一盖上笔记本和书本之后自己又脑袋空空了的情况。我觉得只有自己主动去想知识,想不出的时候再翻书去验证辅以回忆,这样的才是主动的、费曼的学习。凡是一直看着教材或者ppt学习进行copy来记笔记的都不算是有效的学习,不如费曼的学习法效率高。再以上面提到的比方为例,我在完成预习和老师的上课之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5分,如果按这种按部就班的被动、重复性搬砖式的学习来说,我觉得自己也很难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那剩下的5分漏洞到底在哪里,所以想把5分提高到9分是很难的,哪怕花更多的时间,因为就算花两倍的时间,自己也只是相当于把内容copy了两遍而已,没有本质区别。之所以在被动这方面讲这么多,是因为我稍后会将mn目前的摘录理念和被动学习作一个比较。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关于通过费曼得到的笔记和通过摘录得到的大而全的屎山笔记之间的问题,我之后有机会的话可能会考虑就着这个问题再展开说明,进一步和大家分享,但在这篇文章里面由于篇幅问题我就不再展开了。
    • mn不符合该理念的地方:下面,我再从我碰到的场景出发谈一下我在使用mn时遇到的问题。
      • 首先,医学教材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标题层级清楚,另外一个是内容很多。这两点恰恰暴露了用mn学习的两个弊端。第一个是教材标题层级清楚的问题,这时可能就会有路人丙同学在想:这不是挺好的吗,教材层级清晰正好和mn的树状思维导图相对应啊,直接把教材的大小标题一划就变成脑图的框架了呀,然后再把每个标题对应的具体内容摘录一下,一份很完美的思维导图不就完成了吗?但是这样的话,我们和前面所说的被动学习对比一下,仔细想想这不还就是完全copy了原文的内容吗,相比传统的被动学习而言,更“先进”一点的进步无非是摘录的速度比抄写更快,copy搬砖的速度更快,同等时间下能copy得更多,搬更多的砖罢了。但是这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搬砖一次和两次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被动学习。但是我们往往以此为乐,看着满满当当的脑图产生成就感,产生一种我已经学会了的错觉。我经常在mn的论坛上看到一些很密密麻麻的、卡片数量很多的脑图,这我觉得是不应该被推荐和提倡的,属于是我上面提到的“通过摘录得到的大而全的屎山笔记”,难道你能从这样的脑图中轻易地抓住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缺漏、抓住知识的重点吗?这些卡片里面有多少不但无用反而干扰思路的shit类卡片呢?这也是医学教材的第二个特点“内容很多”所暴露出的mn的第二个弊端,因为mn想制作一张卡片只要轻轻一划进行摘录,成本太低了,所以我们很容易不动脑子地摘录,产生很多属于rubbish或者说是shit的卡片。尽管mn为卡片过多提供了子脑图、框架等解决方案来优化了卡片过多占用屏幕和难以排版的问题,但是屎山笔记的问题本质并没有被解决。费曼学习和被动学习二者的区别,我觉得要以建楼来打比方的话,前者就是自己建房屋骨架的钢筋混凝土设计,因为这个框架是自己建的,所以会更适合自己,然后再将自己通过预习与上课得到的砖瓦往框架上填充,而后者是用公版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不一定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将钢筋混凝土和砖瓦一股脑地堆上去。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前者更牢固。可能有路人丁会问:mn的摘录卡片有评论批注以及添加标题的功能啊,这个过程不算是被动学习的过程吧?确实,不算,但是远远不够,这一功能只能针对这个卡片进行一定程度的主动学习,按我上面举的建房屋的例子,则相当于是将一块块砖进行一定手段的加工使砖块们变得更加坚固,但是对结构牢固性影响最根本的钢筋混凝土骨架还是公版的骨架,而不是自己搭建的、融入自己理解的骨架,相当于骨架上还是直接copy教材的。而医学教材那么厚内容那么多,如果对它的骨架难以进行费曼的学习,那又如何内化知识,做到把书读薄呢?
      • 另外一方面,还会有老师给的各节课的ppt,它相对医学教材的特点:一个是比较精简,以图为主,文字描述较少,第二个是ppt和教材的内容大部分重叠,但是又有少许差异,比如老师可能会在ppt中给出具体病例、指出重点等等,第三个是在讲述的结构安排上可能和课本上的标题结构有所区别。那么如何处理ppt和教材之间的重复和差异部分在脑图中的呈现,按被动学习抄书的思维来看,也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 我构想解决mn该弊端的方案:反其道而行之,先通过自己做脑图卡片(自己手动做的,而不是通过摘录得到的,这就是一个费曼的过程),然后再通过类似图钉、大头针之类的功能,把卡片钉回pdf对应的位置进行脑图与原文pdf的链接回溯,这个链接功能是延续了我上面提到的mn符合直觉的优点,也是mn主打的核心功能。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费曼法。先摘录后再在摘录得到的卡片的基础上进行添加标题和评论在我看来属于是把先后的流程搞反了。当然,可能会有路人丁同学反驳我说:mn的脑图本身就可以新建空白节点,只是新建的空白节点无法和原pdf链接起来。你这个想法完全可以通过先用mn的空白节点,然后再摘录pdf对应内容来与自己的新建空白节点合并卡片来实现啊,以及其它“你可以通过xxx方法来间接实现这一操作”诸如此类的balabalabala。但是正如我上面的理念所说的,如果开发者没有费曼这种理念,那么他开发出来的产品设计(即mn)对我来说是没有灵魂的。这是因为即使我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曲线救国,强行实现了我想实现的费曼学习法,它也是没有优化过的,因此操作上会很繁琐(因为是间接实现的),不符合直觉,操作本身就分散了我学习的精力。还是以上面路人戊的说法为驳斥的例子,我要将自己建的费曼空白脑图节点和摘录的脑图节点合并以实现链接回pdf对应位置的功能,那我在做完自己的费曼空白脑图节点之后,也要对对应位置进行摘录,然后对该摘录的卡片拖动为费曼脑图节点的子节点,然后还要再拖动一次进行合并操作,相比于制作完费曼节点之后直接图钉钉住对应pdf位置而言,这个过程要繁琐很多,再加上这一操作进行好多次重复,那累积下来我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了多少精力和时间?我如果要进行费曼学习的话,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使用mn,按上述操作步骤来,忍受它这些操作的繁琐性,来在达到费曼效果的同时达到对应卡片能够和pdf链接回溯的功能,另一个选择,是抛弃mn的脑图笔记本链接功能,使用xmind等传统的脑图软件制作脑图,没有链接回溯功能大不了自己花点时间手动翻书定位,反正我自己在没接触过mn之前一直是这么干的。那么针对这两种选择,你会选择哪个呢?mn在这两个选择中占明显优势吗?我觉得不然。这里有必要再重复一下我的理念一,一个好的软件操作应该是符合直觉的、直观便捷的,而不是让用户以浪费自己额外的精力和学习成本为代价,为这些不符合直觉的小细节买单,认为这些细节的打磨与否无伤大雅。如果一个软件不得不过度地让用户将就软件的瑕疵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个软件还不能算是一个好的产品。

一篇启蒙文章的个人见解

  •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mn也是一个完全的拥护者,并没有意识到它在理念上存在的问题。最初开始对mn产生怀疑是因为一篇对mn的理念和设计缺陷进行指出的文章,这也算是让我对mn现有的理念、逻辑设计是否合理开始进行思考的一篇启蒙文章吧,现在一起分享给大家,链接如下:使用MarginNote和思维导图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 知乎 并且下面是我给大家摘录展示的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些很好的句子。
    • “在LEO看来,MN的优势是划摘要,局限也是划摘要。‘划摘要’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加重学习者对这项功能的依赖,可能导致我们在学习时进行转述的积极性下降,使得知识离‘组织良好’相差甚远。如果不嫌麻烦,使用MN也能作出上述组织良好的知识点,可能要多复制粘贴几十次,但前提是不嫌麻烦,而实际上大家都怕麻烦。史蒂芬平克有句名言:‘写作就是将网状的思考,变成树状的结构,通过线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句话倒过来看就启发我们:阅读时,如果只是按照书本上的原话去学习,那我们得到的只能是线性的语言,这离树状的结构和网状的思考还很远。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对知识进行重组,并将这种思考成果通过笔记的形式巩固下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它也是在提倡一种主动式而非被动的摘录式的学习,只是它没有明确这种主动式的学习具体是怎样的,而我把它具体化为费曼学习这种方法了。划摘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它能让我们不太需要动脑筋就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和已经学会了的错觉,因此我们会对这一功能产生依赖,因为人的天性不就是这样嘛,谁不渴望想不动脑筋轻轻松松就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呢?游戏成瘾也大抵如此吧。但是正因如此,我们的费曼主动学习的意愿被因此消磨了,从而“导致我们在学习时进行转述的积极性下降,使得知识离‘组织良好’相差甚远”。再分析下一句,"如果不嫌麻烦,使用MN也能作出上述组织良好的知识点,可能要多复制粘贴几十次,但前提是不嫌麻烦,而实际上大家都怕麻烦。"但是正如我所说的,企图用一个和费曼学习理念相反的软件来达到费曼学习的效果,那么它的操作必然是繁琐的、反直觉的,需要浪费很多额外的精力。
    •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用思维导图学习呢?相比用ANKI进行提取式练习,用复制粘贴的形式整理思维导图几乎不用费脑筋,人们都喜欢做轻松的事情;画图是一种囤积,而囤积给人满足感,尤其是忙活半天得到满满一屏文字的时候;误以为整体性输入就能带来整体性输出;商业机构的鼓吹和其他人的错误示范。其实只要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反思,就能及时发现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弊端。当我们发现记了很多却不想回头看时,当我们想看却找不到那么大的屏幕和纸张时,当我们看了几次却发现不进大脑时,就需要重新考虑这种方式是否运用得当了。根据《认知天性》一书的观点,相比提取式练习,通过重复阅读书本、纸质笔记、电子笔记的学习质量都是不高的,我们也容易在重复阅读之后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需知识,从而产生一种能力错觉。”这段话说得很透彻也很好理解,它主要是解释说明了为什么人们老是容易陷入复制粘贴这种被动学习的陷阱当中去,也和我在正文所说的“copy、搬砖式的学习、通过摘录得到的大而全的屎山笔记”在理念上异曲同工,我不作过多解释了。所以我觉得mn应该一定程度上考虑接纳费曼学习的理念,从产品设计的逻辑上有意识地引导用户进行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即使做不到这样,那最起码的,可不可以不要让用户的主动学习受到软件操作逻辑诡异繁琐反直觉带来的精力耗散?

尾声

  • 我的分享暂时那么多,打这篇文章也花了蛮久时间,希望可以引起抛砖引玉,给大家提供灵感,引起大家的讨论,这样的话我所花的时间也算是没有白费了。谢谢大家!!!固然我平时也有给自己写日记复盘的习惯,包括回顾知识发现盲区,总结自己当天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以助于自己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但是我的复盘还是以大脑过一遍为多,写出来的语言都是尽可能简练,仅仅用于辅助事后方便查看自己该天复盘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值得日后去实践的灵感和想法,自己能意会即可,不会把自己脑袋中的所有复盘想法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因为这样太费时间了。本篇文章也算是我对我使用mn这一过程的一种复盘吧,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我确实尽量地把我想说的都说清楚了,因此花了很多笔墨,想尽可能地给大家讲清楚我的思想。其实如果是写在我自己的复盘日记本上的话,就只有“我目前使用mn深受其扰的两个缺陷:反直觉;反费曼学习理念,有把人引导进被动学习的倾向”之类简短的话,而展现在本篇文章的这些笔墨都只会是在我的脑袋里面出现过,而不会被记录下来,因为当我看到我日记本里简简单单的这句话之后,我在脑袋里面出现过的这么一大篇幅其实很容易就能被我复现出来了,没有记录的必要,这也是我的精简理念,我觉得精简能一定程度地提高效率,在这里属于是题外话了,不再展开。
14 个赞

你是我的互联网嘴替。

给了我很好的提醒。

“没有本质的提升”这点我打开mne的时候也有这个体会,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我习惯了mn3的使用。关于费曼的学习这一块,mn3目前对我来说,除非是特别容易和显然的(我是数学系的),我一般会要求自己在卡片里面重新自己写一遍证明。但是定理内容本身这一块确实我基本都是直接摘录的,自己也确实有感觉这样摘录之后,对内容本身的把握不如自己手写的好。

3 个赞

感谢讨论。我觉得你说的应该相当于是我文中所说的对砖块的加工,相当于是一种局部、零碎化的主动学习。但是mn对更大的框架范围的、系统的主动学习,比如说各个定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综合起来的运用,还是有局限性。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毕竟医学和数学之间的学科逻辑差异还是挺大的,也许也不能将医学的思路套用到数学上面。而且数学可能还是多刷题效果比较好?不太像医科那样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个人之见,毕竟我大学学过的和数学相关的课程只有高数,如果对数学有认知的偏差还请勿怪。

本人是一名大四的医学生,一些愚见。
既然医学教材框架清晰,逻辑明了,您认为是被动学习,不放尝试一下用PPT做思维导图,每个老师对教材的再诠释,是不同于教材的框架和内容的,依据PPT和教材的对比,这样也可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个人是以PPT做笔记为主,多本教材和PPT相互补充。
再者,越学越多之后,卡片之间的链接做起来之后,整个书也便读薄了。

1 个赞

感谢发表观点。我很高兴去探讨和思考您表达的观点,但是您上面说得略微有点粗略,我希望可以进一步看看您的脑图笔记具体做法,不知道您方不方便对您的mn笔记进行几张截图向我以及其它伙伴分享与探讨?

有关第一点可能是我没有叙述清楚。
我自己的流程是,一定是把单独的知识点搞懂了再去做思维导图。换种说法就是,上课用老师的PPT来记笔记,紧着老师的思路走,不掺杂其他的思路;下课了,通过向老师提问、向自己提问、向教材提问的方式弄懂知识点;最后才会把做好笔记的PPT导入到MN进行做思维导图。
第二点,我以感觉传导通路的思维导图为例


可以看出,其实这些内容在前面都已经提及过,只需要和前面的知识点建立链接,这堂课,有或无都是一样的了。

1 个赞

再次感谢,很有启发。按我的理解,您的理念和我上面提到的启蒙文章里的这段话在思想上是一致的(不过我在帖子里面没有引用过这段话),不知道我有没有理解对?

上面提到的这篇文章里面的一段话:
image

2 个赞

和这篇文章提到的思想是几乎一致的 :grinning:
谈到我的使用mn的初衷,其实源于以前使用教材记笔记跟不上节奏。因为是重医的整合课程,老师上课几乎很少完全按照教材来讲(不知道其他医学院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导致上课是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没有思考的时间和回溯的机会。后来采用PPT做笔记后,又发现PPT的脉络层级不如教材,又开始使用MN。再后来发现MN单纯简单地提炼思维导图不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方才加入了回溯教材的过程,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又加入了其他教材和相关的临床指南。后来才渐渐将MN作为信息整合的工具,而不是主导学习的手段。

2 个赞

marginnote强调的是摘录,然而初次学习的时候,对这些知识很陌生,啥都不懂,啥都想摘录上去。等同抄书,浪费时间,没有意义。不如多看几遍书,把基础的知识点记下来。然后再对难点重点、教材结构混乱、东一点西一点需要整合的知识做思维导图。基础的知识点就不要在往导图里面记了。
我贴一张天天师兄(一个考研导师)的思维导图,他的导图就是高度浓缩的重点知识点,乍一看感觉做的不咋样,结构也不分明,不过熟悉知识点后,逻辑啊,结构层级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教材上的重难点、分隔的知识点汇集到一起,为后期复习提供指引。复习的时候,只用看这一张导图,就能把握这整个章节。
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把知识点记住就ok。不要太拘泥于形式,非要使用脑图、anki之类的。甚至连笔记都不用做,直接在教材上勾画,也是可以的。我这里有上一届学姐考研400+分,还用的是纸质书呢。


我现在准备考研才悟出来,医学学习,如果为了应试,只需要看书加做题,做题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怎么背书怎么做笔记,都不重要。做题的过程中知识点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至于复习,就直接做题,一遍一遍做题,每次做题就回忆题目背后的知识点,在真题中感悟,比记笔记然后硬背效率高太多。换个角度想,做题其实就相当于在背anki,但是做题它有真题的环境,需要主动思考,比背anki更高效。
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大一大二没这种觉悟,背死书,我当时还搞anki,每个词条都是自己在marginnote里面摘录,然后导出到anki,当时还得意于这种高效的操作。大一时别人都在玩,感觉考个全系前几挺轻松,大二大三大家都反应过来要好好学习了,我这种学习方法就顶不住了,有同学期末临时抱佛脚,医考帮蓝基因研大各种app、练习册狂刷,连教材都不看,也和我考得差不多,照样拿奖学金。

4 个赞

感谢分享。

  • 确实在我们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应该警惕到底是工具便捷了我们,还是工具异化了我们。mn论坛里有不少的所谓工作流分享,我觉得其中有一部分也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所谓差生文具多,我觉得学习的流程过于繁琐也不好,还不如简单直接、合乎我们直觉的学习方法与流程。某种程度上,mn本身的设计理念以及一些噱头功能的鼓吹也很容易误导人们陷入这种不动脑、流于形式的被动学习陷阱当中。包括很长一段时间的我,也是沉浸在使用mn各种功能的快感当中,而不是沉浸于学习本身,这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高效学习的错觉,但是实际效率不见得有多高。这也是我在这个贴子里面想表达的观点。
  • 另外重视做题和善于借鉴已有的资料而不是一味只啃教材和ppt也是对我很好的思路提醒,十分感谢。

有没有想过mn就是最最最初始的一步呢?

如果你没有看过书,那你怎么手动做脑图卡片呢?你的脑图卡片哪里来呢?我也很赞同你说的屎山,我觉得这是每一个用mn的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问题。

不过我觉得,你应该把mn看作是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最初的一步。mn就是以pdf为基础的,它并不是一张白纸,能让你主动的在里面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见解(不是说不行,只是如果离书本太近了,就会限制了你的想象和创造力)。所以mn天生就是被动的。mn里面的摘录,卡片与pdf位置的关联主要的功能就是让你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时能够更有效率一点。

所以我得解决办法是,在mn这里被动的接受知识后,在其他软件上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你所说的xmind,我不清楚xmind有没有URLScheme的功能(我估计应该有),那它同样能够很方便的回溯到mn

谢谢评论。但是我觉得最开始的一步我通过直接看书预习和听老师上课就能很好地完成了,并不需要用到mn。正如我在文中提到的:

所以说我更希望mn能成为一个让我后期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地方,能够助力我对知识的掌握从5分到9分甚至接近10分。因为从0分到5分的过程其实无论用不用mn都很容易实现。
至于脑图卡片如何做,哪里来,这在文中我对mn的期许中有提到,也是我理想中的学习场景:

欢迎与你的继续交流!

2 个赞

一个shit山笔记制作ing者的话:
我没有纸质课本、没有老师讲解,没有教学视频,只有一本扫描版的pdf教材,我用mn3+ocrpro开启了学习之路。梳理笔记、制作卡片、导出anki,复习卡片。
我觉得作者的问题在于摘录,但是对我来说,摘录时OCR生成的文字需要和pdf中内容作比对,比对完成了,选择几个关键词作为重点。这个过程、强化了我的记忆。即使是没记住,也相当于建立了第一印象。然后,第一遍复习,直接对着课本和脑图笔记复习,用脑图帮助搭建框架,用书籍做挖空记忆。第三遍再导入到Anki刷信息流。我觉得这几个阶段都挺好的。
但是:
我问题在于挖空的Anki卡片的记忆效果并不好,因为每张卡片几个记忆点也不利于记忆。

不一定要原封不动地摘录书上的内容啊完全可以摘录成卡片后,自己对这张卡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来修改,既可以定位到教材的这个内容又可以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当然也希望官方添加一个直接链接卡片到PDF文字的功能

1 个赞

mne是什么,哈哈?

就是mn5的内测版本

什么!4还没出来5先出来了:scream:那我现在打算买3是不是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