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词或知识点链接可以参考一下最近大火的roam research

双向链接功能很赞

目前标题链接支持自动生成正向链接,而且还有独一无二的近义词功能。

反向的reference可能还得研究一段时间,我目前还在思考这个反向链接应该放在什么样的思维流程中。

近义词功能是什么呀?能解释一下么?

标题加分号,实现类似近义词功能

推荐看一下这个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a4y1x7bZ

1 个赞

个人愚见,目前的“标题链接”应当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正向链接”,因为它本质是把所有的相同关键词自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相互关联”的清单目录——各节点地位相同,没有一个节点是“头”、没有一个节点是“尾”,他们都只是正文中提到了这个“关键词”的、地位相同的节点而已。

(而“正向链接”则不同,各节点间地位不同——必有一个头、一个尾,故而地位不同。目前的“标题链接”,所有的节点地位都是平等的)。

(与之对应,roam里的链接其实是不平等的,是roam自说自话地根据您的访问顺序,把当前一页笔记定义为“头”,把关键词目标笔记定义为“尾”,然后在“头”一侧提供超链接入口,在“尾”一侧提供reference。

你只能选择:
1.要么保留这个不自由的“头尾关系”
2.要么取消超链接、完全切断两者间的关联关系,而不存在中间的“混沌状态”

——而人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这个混沌状态

——也许【现在】你觉得这个“链接”是多余的,把它取消超链接了,但将来再复习时可能就想不起来的;
然而,同样的,反过来,你如果每一笔笔记都为了要防止遗漏,而始终不敢放弃“强链接”关系,就一定会多出一堆无用的链接,进而干扰思维

(我用roam的一个体会就是,可能现在还体会不出来,但以后一旦笔记多了,reference一栏会多到你都懒得去一条条翻)

知识管理软件最头疼的一点在于:你必须求得一个平衡,如果相互关联项太少了,就无法激活思维;但同样的,如果相互关联项太多了,你除了得到“天花乱坠、尽在掌握”的满足感外,一无所有

——知识管理不仅要重视它的“关联职能”(华罗庚所谓“书从薄读到厚”,知道知识原来还能做如此的“头脑风暴”)

——还要重视它的“筛选职能”(华罗庚所谓“书从厚再读到薄”,知道原来“头脑风暴”出来的这么多知识,只有有限的几项是真正有用的,“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

毕竟我们只有精力处理数量有限的知识——这也就是为什么TheBrain新版本取消“完全扩展视图”的原因之一,因为完全扩展的脑图,除了漂亮、除了天花乱坠,剩下的只有混乱与无所适从。(尽管我觉得大可不必取消,因为软件就应该提供各种可能性,千人千面,有些用户/场景可能就是需要这种“大场面”,比如写知乎软文、需要贴图展现“功力强大”的时候(笑)。简言之,“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我觉得目前的标题链接设计思路很赞,比roam都还要赞,因为它不是提供“链接”(自动把两个要素直接“强关联”关联起来、划上连线),而是提供“提示”(即仅提示两个要素“也许/可能”存在关联,让读者自己检查。如果有关联,再自行设置“正向/反向/双向”关联)

这无形创造了两种关联形式:
1.弱关联——以仅仅是下划线的“标题链接”形式体现,各个有“下划线”的元素,彼此间地位平等,相互间没有reference、没有连线,有的只是点按后跳出一个可能有关联的、各节点的“清单”,读者自己翻阅下来后,再确定具体要与哪些节点建立“强关联”(下面说)、哪些维持不动、哪些索性取消关联(目前别的软件绝无仅有,这是mn的一大独创;大约体现了这一功能的,只有wikipedia那个鼠标移动到超链接后的那个小悬浮窗——读者可以选择点进去,构成“强关联”;也可以选择大致看一下以后不去管它,保留“弱关联”,以后还能一直看到它在那、但不会自说自话的在reference里显示;唯一不好的一点是,wikipedia无法实现“取消关联”,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维基服务于全网用户)
2.强关联——即以有形、硬性的形式体现的关联,有reference、有跳转、各要素间有实体的“箭头”、“连线”等,各元素间彼此的地位可以平等(双向连接),也可以不平等(正向/反向),看用户自己怎么设置(充分体现了这一功能的类似软件有:roam类、wiki类、thebrain、devonthink)

所以我觉得目前更紧迫地是提供个别节点内,标题链接“右键取消超链接”功能。这样就有了
【1.mn自动提供“弱连接”提示】
→【2.1.人工检查,保留“弱连接”】或
→【2.2.人工检查,自主地升格为“强关联”】或
→【2.3.人工检查,自主地取消弱连接、进而形成“无关联”】
的三层“关联”层级;而具体怎么确定、确定当前关联、究竟属于“哪一级”,则由用户自己完成,电脑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我们完成。
但同样的、反过来,当我们想要建立关联的时候,软件应该提供可供建立关联的技术可能性。

11 个赞

再多说几句“胡言乱语”哈,也是近日的感悟,供各位大神拍砖指正!

我觉得mn的目标,应当不是制定一个完美无缺的“标准工作流程”,然后训练用户必须遵守这一流程

而是应当提供一系列实现用户自己流程的“技术可能性”

“标题链接”的“粗犷”,恰恰符合这一诉求

而个人愚见,MN恰恰应该提供更多类似的“粗犷”功能
然后用户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组合】【若干】个“粗犷”功能,最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巧”的功能——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些“小妙招”拿出来讨论,如果这些“小妙招”符合大多数用户需求、经受住市场考验的话,再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功能”,在update版本中释放出

就如同PS只提供基础的蒙版、模糊、套索、印章等等工具,然后用户要自己探索如何【组合】利用这些功能,进而达到千人前面的“美化”目标

然后一旦某些独特的流程大多数用户都觉得好的话,再专门集成起来、形成一个便捷的新功能

而那些所谓无脑提供“一键美化”的软件,则往往反而是只能修出一种统一模式的照片,缺乏灵动性;虽然号称“智能”,反而从“工具”谋权篡位为了代替我们思考、代替我们设计、代替我们探索的“枷锁”,让我们越来越不会动脑。

也就是说,一个软件若能提供一些十分“基础”、十分“底层”的功能,普通用户才有更多“自我发挥”的可能性。如果每一个细小的功能改进,都需要
@Min 大神在【软件功能】层面、而不是我们的【操作层面】做出回应,则一来开发者太累、二来我们要等待太久、三来太“饭来张口”,进而使我们用户丧失了创造能力,同时软件本身也只能“沦为”设计者/设计团队/核心用户唯一设想的展开,进而因为个体的创造力有限,最终失去活力。

“插件”无疑是伟大的一步。但小问题点在于:包括我在内,都只是编程的初学者、甚至是门外汉。这就会在无形之中,为能够参与软件设计的人士,提出了一个“需要熟识编程语言”的门槛。当然,我也在努力学习编程,不会编程不是软件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但是,如果能有更多“大脑”参与进来,总是更好的。因此,如果在软件内部,能够提供一些十分“基础、底层”的功能,恰恰相当于为广大普通用户提供了一个个“可视版、图形版”的“编程元命令”。然后通过组合这一系列的“元命令”,普通用户也能在不掌握编程语言的情形下,尝试构建自己的“小工作流”。(类似的案例如:ios便通过“捷径”功能,为普通用户提供的那种不需要编程语言的工作流构建机会)

(一些胡言乱语。如果有什么差失错漏之处、实在是让诸位大神见笑了)

所以也很期待以后mn能通过testflight提供一些大胆的beta版本,然后供有想法的用户参与内测。普通的、只是图看书方便/准备考试的用户,则用稳定版的mn即可。

7 个赞

你的很多想法和我很相似,我也是mn,thebrain,roam, devonthink的重度用户,加一下微信吧,一起探讨一下,微信私信你

2 个赞

支持,辅助联想,是机器探索的方向,MN会研究可发挥的空间,不过给我们一点时间,既然做,就在充分研究用户场景的基础上把功能做舒服,总之标题链接这个功能刚出生不久,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7 个赞

我的想法,弱关联,机器联想的部分交给标题链接去发挥,强关联,人工筛选有用的卡片,这部分交给全库脑图搜去解决。Mn已经初步有这个能力了。

1 个赞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1 个赞

强烈建议 MN团队亲自用一下 RemNote,RoamResearch。
其中的设计思想非常值得借鉴:

3 个赞

MN不知道有没有可能让阅读器的功能退居二线,加强一下学习笔记的功能。现在阅读器功能个人感觉非常完善了,非常有力的支撑知识输入。对于输出部分,MM现在有脑图,大纲,和链接都有,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加强下大纲功能,把它做成现在RR的双链笔记形式。
RemNote的PDF阅读功能和最近Logseq的PDF功能就体现了这个use case。毕竟不是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需要花大精力制作脑图,且各个脑图还相对独立。想把各个脑图的内容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的知识,目前来看还是不好操作的。

3 个赞

完全赞同!现在输出方便还有待提高,pdf内容和自己的笔记混在一起容易搞乱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