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功能|引用(Reference)和灵感盒(Idea Box)MarginNote 3.6.12

1 个帖子已被合并到了现有主题::hourglass_flowing_sand:限时2周:hourglass_flowing_sand:】3.6.12/13 新功能相关BUG和稳定性、逻辑性问题反馈集中帖

不过,做卡片的平行世界,也有它的用处:人类大脑机制,只有通过不同维度(不同地方的卡片)刺激,才会加深对该点(卡片)的理解。平行世界,可以就此点(母卡片)在不同维度展开,强化大脑链接。
后续功能改进,我建议平行世界+涉及该点重点突出显示(加粗或者荧光笔等),即不断强化大脑链接,同时又兼顾局部重点。

1 个赞

最近几项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功能:
1、标题衔接
被我用成了细化知识点的专项笔记本,尤其是高难度知识点。可以时刻回溯、检视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
2、引用
如果说标题衔接是针对细化知识点,引用功能延伸的平行世界卡片,可以说是针对具体案例、情景或事项了。(毕竟是一张卡片)
3、灵感盒
我理解为草稿本。如果该灵感成熟,可以正式整合到脑图;如果该灵感发展壮大、更适合自立门派,那么就发展自己的独立脑图。
以上是我对最近几项新功能的思考,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3 个赞

1 个帖子已被合并到了现有主题::hourglass_flowing_sand:限时2周:hourglass_flowing_sand:】3.6.12/13 新功能相关BUG和稳定性、逻辑性问题反馈集中帖

2 个帖子已被合并到了现有主题::hourglass_flowing_sand:限时2周:hourglass_flowing_sand:】3.6.12/13 新功能相关BUG和稳定性、逻辑性问题反馈集中帖

我觉得这次灵感盒迈进一大步,不过我还是要提一些不足。
我通常喜欢把笔记分为,事实观点

  • 事实通常不怎么变化。
  • 观点通常是会随着理解加深而变化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迭代。

我认为观点是meta类的知识,是比知识本身更高维的,例如它可以是一种推导和演绎过程,或者是一种逻辑结构,这样的meta类是变化非常快的,也就是需要我们能更方便的进行调整。

而在marginnote中无法明确的将知识和meta类的知识区分开。

我们先简单的将meta类知识看是整个资料卡片的一种视图
在没有灵感盒之前,marginnote实质只有一种思维视图,就是按目录或者内容排列组织的树形,父子结构。
有了灵感盒,可以对整部资料持有多种不同的视图,这是一大进步,也是符合人的思维认知的,因为人对某个事物的理解本身是多维度视角的。但是灵感盒还远远不够。

  1. 我认为灵感盒不应该与脑图区分开,因为脑图本身也只是整个资料的其中一种视图而已。应该在整个资料的顶层,提供明确的多种视图切换的交互。对于整个资料下面的某部分子资料也同样需要提供视图切换的交互,而不是把灵感盒,当成是脑图下的另一种大卡片盒。
  2. 灵感盒依然没有解决怎么用文字记录推导和演绎过程的问题。灵感盒内部依然是一种树形结构,孤零零的卡片之间的线,几乎只有很少的信息。我认为meta类的知识就是需要对卡片之间的关系(连线)用文字进行描述的。也就是线能被文字编辑和记录的。当我们认知发生变化的时候是需要对卡片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并对关系加以文字编辑,而卡片本身只需要记录客观事实,是不需要经常进行变化的。
3 个赞

直接把"引用"放在"拷贝"的并列位置不好吗?放在拷贝下的二级菜单有点繁琐。
收回这个意见,放在二级菜单也有必要,提醒与拷贝剪切操作的关系,引导用户。
还有个新功能,导出适配Anki模板呢?也需要介绍下怎么使用。

1 个赞

同意对关系加以文字编辑。不过卡片的内容既可以包括观点也可以包括事实,同步变化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1 个帖子已被合并到了现有主题::hourglass_flowing_sand:限时2周:hourglass_flowing_sand:】3.6.12/13 新功能相关BUG和稳定性、逻辑性问题反馈集中帖

我个人认知,笔记可以区分为:
1、事实;
2、由事实归纳而来的知识;
3、对知识再归纳而来的二阶知识,直至N介知识;

灵感盒在我理解,是草稿本:发展壮大后,整合到现有导图,或独立一派成为新导图。

你说的:
1、顶层多视图切换,及子资料视图切换,是不是指聚焦模式?
2、推导过程。在我使用过程中(之前更多是标题衔接,现在可以为引用),我觉得平行世界卡片(子母同步),可以多维度检视该卡片在不同节点的情况,符合大脑多链路刺激的规律。说句玄学的话,灵感是大量沉淀后某刻的顿悟。对我来说,多链路刺激大脑很重要,但记录新的N阶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不重要。当然,如果你要推到数学公式,或者要给出某项结果的支撑数据及相关逻辑,我觉得幕布也可以部分满足你的需求(MN也可以,只是写作起来没有那么便利)。类似史蒂芬·平克所说: 写作之难 ,在于 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对我而言,多链路刺激网状,是我最需要的。至于产生火花的过程?我觉得可以下放到线性文字如何展开这个层次,更好一点。

这个功能在整个beta内部开发和内测阶段,它的名字都叫Drafts。中文 草稿

其实设计上是偏向于写作的思绪组织和收集的,收集一些引用卡片,作为写作的起点重新组织

因为我们自己比较喜欢用它做这个,对于学习者会有不同的应用,所以正式名称叫灵感盒,就更宽泛一些了

1 个赞

期待新anki的使用。。。目前自定义的话,填空卡片和普通卡片没有办法通过一个自定义顺利导出,无论如何自定义设置总有bug

好评好评
有些功能还真不知道

这确实清晰多了,以后希望也出个更新说明教程,谢谢

anki部分考虑到主题独立,会有一篇独立的文章介绍,预计下周把

我只是描述了场景,基于事实的卡片可能不会遭遇到太多的变更场景,并不是说他不需要变更。

不是指聚焦模式,而是看待同一份资料的不同视角。比如通常marginnote上只提供一个视角也就是脑图本身,大概率是按目录和内容组织的视角。
但是我还想看其他视角,比如工科类的学科,除了内容分布可以是一个视角,正好这个学科体现了几种重要原则,我希望看到这几种原则的视角,但是这种视角下的卡片往往是可以跟内容视角下的卡片复用的。我举的例子可能不是很恰当,你观察一个物体从一个角度看和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一样的。就像投影一样。脑图只提供一个角度是不够用的。那你也可能会说,我在脑图的根级结构下再创建某一个分支来表示这个视角的内容就行了。但是我觉得没有直接在功能上提供视角切换的方式好。因为你在根级结构下创建的分支,在形式上是属于这个视角本身的内容,你记得笔记内容增多,这个结构会越来越乱。而且全部展开的话很多卡片是重复的。但是提供视图的切换。能很好的进行很好的隔离,和卡片复用。
还有你说推导演绎过程不重要,我是严重不同意的。大多数人觉得,记录正确的事实和结论重要,其实不然。推导和演绎过程才是学习的精华所在。可以帮助思考,和更深入的掌握事物的本质,跨学科的时候也能进行借鉴。所有能进行创造性研究和能迅速抓到问题本质的人,都是非常注意事务的推导和演绎过程的。如果只记录正确的结论,那只是一个工具人,在研究性领域是不可能拼过别人的。

4 个赞

图文说明更直观 :thinking:

能不能说明一下这么设计的原因呢?

  1. 我知道技术上的原因,每个卡片ID不一样。可是复制得到的卡片依然保留链接啊?为什么引用的就不保留?或许是考虑删除链接时的问题?
  2. 还有,在用户使用上有什么原因吗?
    第一,我个人用链接,一般都是说一段话,然后配一道例题链接,所以用引用生成的卡片没有链接的话,那这些卡片都缺斤少两,语句不通,这不是查看原卡片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我没想出什么情况下,链接关系相互独立是有必要的,有意义的,我只觉得不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