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MN的“哥白尼革命”:有关MN4的功能畅想刍议

好久没有登陆论坛了,看到本版友邻的一篇帖子

结合近期的“脑洞”,感觉有必要谈谈我对MN4的畅想。以此抛砖引玉。

我感觉在新版的MN4中,是否可以来一场从“太阳围绕地球”到“地球围绕太阳”的“哥白尼式革命”(一个科技史/哲学史的术语)

具体即:MN4是否能够从现在的“碎片化脑图”为一本本的pdf书籍服务(即“pdf中心观”),发展为一本本pdf为整体化的一张“大脑图”服务(即“脑图中心观”)?

因为我们毕竟希望构建的,是“第二大脑”(大脑图为中心),而不是“第二图书馆”(pdf为中心)

这使我想起了超文本链接(http)提出、互联网时代以前,那个激动人心的“上都计划”

在这方面先行的尝试,已经有以下几个软件走出了先路。在此,谨提供给大家,供各位贤达后续继续开脑洞…

1.首先是remnote

作为roam类软件里第一个可以插入pdf的软件,remnote向我们展现了未来MN4可能发展的面貌——即:以“双向链”形式构筑的一张“大脑图”为中心,辐射到具体的一本本书,而不是像现在的MN,与之相反。
换言之,我希望未来的MN4,不是像现在的MN3.x一样,在每次导入一本书以后,提示我:“是否要为这本pdf创建脑图?”,而是每次打开软件,复习一个个节点时提醒我:“这个脑图节点,是否需要插入一本pdf加以细化?”
换言之,令每一本书,成为大脑图的一个“中枢节点”。然后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批注,又可以发散为许多下级的小节点,与“大脑图”的其他节点相连,形成一个真正的“第二大脑”

image

图片来源:RemNote PDF注解功能--阅读论文的利器 - 知乎
(这篇文章本身也可以看看,介绍remnote的pdf批注功能很详细。)

2.其次是roamedit和印象笔记
过去一年,roam类软件引领了所谓“双向链”的革命。针对此,MN3.x也在自身加入了“标题链接”功能予以回应。所谓“万物互联,构筑第二大脑”。

然而,在我看来,仅仅凭借目前的双向链,还是无法真正构筑我们的第二大脑。究其原因,我认为就出在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上

“每本书里的批注,又可以发散为许多小节点,与“大脑图”的其他节点相连,形成一个真正的第二大脑”

这句话看似美好,但是实际实践起来,几无可能。为什么?因为我们该如何实现“许多小点”与“其他节点”的联系呢?难道要我们一个个地找、一个个主动地连接吗?那这种样式的软件,真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而不是节约我们的时间。

这时,roamedit和印象笔记的“自动化”功能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2.1.roamedit是国产roamlike中的翘楚。其中的“自动链接”功能是最令我惊艳的——它可以自动“超链接化”我的所记所录

举一个例子,下图是我某次的讲座笔记

以往的roamlike,我需要在关键词前后主动输入[[…]],才可以形成超链接。换言之,我必须预先记得“以前有过这个知识”,才能够【主动】地构建连接。

然而,roamedit的惊艳之处在于,它可以【自动】地将脑图中已有的词条,转变为超链接——例如:在输入图中的“工业革命”时,我只是打了“工·业·革·命”这四个字而已。

然而回车以后,超链接生成了——“现有的知识”与“过去的知识”,就这样形成了联动!

(然后他还可以设定“同义词表”,这样,“工业革命”、“工革”、“产业革命”等等,都会指向同一词条)

当然,这只是“自动链接”的早期形态。换言之,还很初阶。

2.1.而印象笔记的“主动推荐相关笔记”,才是未来“自动链接”的样态——甚至那些意思接近、主题相关的笔记,他都可以通过机器学习“联系起来”。

不过这对MN4.x的早期版本来说,显然是奢求过多。

在此我只是提一下而已~

3.最后,是muse和thebrain。
如果说之前的第一和第二段是解决“底层【逻辑】”的话,那muse和thebrain,则可以为软件的“界面【交互】设计”提供启迪。

因为毕竟现在的MN是以二维脑图为主的,似乎与复杂联系的“大脑图”无法融洽。

这时,thebrain和muse提供了两条思路

3.1.thebrain的思路,是“三维脑图”,即:针对某本特定的书的时候,二维脑图的形式可以保持不变。但是,一旦退出这本书的界面,他就可以“涌现”成为三维“大脑图”中的“一部分”


3.2.而muse的思路,则是“脑图嵌套”
muse本质不是一款脑图软件,而是画布软件,他的问题在于:他的一切输入基于“手写”,内容不可ocr,不是文字。链接也不是真的连接,而只是一根图画里的“笔迹线条”。这样就导致了他不可搜索,里面的内容沦于“碎片知识”,日后无法打捞、不能结构化。

但是,他的软件界面,提供了一条“界面设计”上的有益思路,即“无限递归结构”——在一张大的画布里,muse可以放无数小的照片;然后放大每张照片,用户会发现,每张照片又是一个小的画布,里面又可以放无数更小的照片…一种“一花一世界”的感觉

然后,当最小的画布,里面的小照片进一步放大后,用户会发现,他们又回到了最上级画布。这时,“闭环”就产生了——一个递归结构,一个升级版的liquidtext(这个muse并没有实现,是我结合muse、“开脑洞”想到的…)

muse视频演示:

(事实上,不管这场“哥白尼革命”有没有实现,muse至少可以为未来MN4的“子脑图”界面交互设计提供参照)

以上就是我的初步设想。

因为不懂技术,所以可能提的想法过于超前了(但在苹果芯片现有算力超强、乃至过剩的加持之下,我觉得硬件不是限制,想法才是限制)
我也不善表达。加之最近特别忙(这篇文章都是抽空“急就章”鼓捣出来的,因为上周末闲聊时答应过@Lanco老师,一定要兑现诺言、在这周里写出来),甚至没有通读,可能有许多不通顺的地方。

望大家轻拍。

最后,作为一个老用户,谨希望MN4早日上线,继续大卖!成为震撼roam-research的东方力作!

最后再放几张上都计划的幻想图/示意图
image

8 个赞

觉得想法超级棒呀,居然没有人顶,顶一个嘻嘻!!

1 个赞

虽然没有详细看全文,看到那些笔记软件的名称,就能感受到楼主对第二大脑的憧憬。
对此我有两点想支出:
1 mn3的mac版好像290多,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很浪费(有我个人不适应的原因,而我也有个理由: mn3是针对ipad开发,很多mac的设计让人用起来很气恼,而ipad只要几十块的操作, 让人感觉mac有点圈钱了)-- 结论: 希望mn4开发的时候,还能记得买了mn3的mac用户。。。
2 mn4如果想做成楼主说的(虽然我没看细节)让mn做第二大脑般强大的知识管理软件,个人觉得:要么像Obsidian那个插件化,不要太封闭(连一个pdf的数据都要mn自己管理,用户不能插手)要么就全部云化,让第二大脑,任意设备,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使用 mac,ipad,iPhone 甚至win和安卓,墨水瓶平板去读书,批注,笔记,复习,结合多种场景和不同端的设备,提供不同的操作逻辑,还有很重要的插件可扩展性(让用户决定学习数据的展示形式或数据标注),另外笔记的历史版本,学习项目打包分享,Markdown文字、大纲、脑图、看板、卡片、视频片段、小组学习的评论等等功能都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形式。
知识点记下来只是第一步,怎么管理,怎么用多种形式展示,怎么和人分享,才是知识管理软件强大的地方。
个人觉得只有走云端化的数据更容易实现随时随地多设备的知识融合

3 个赞

我感觉现在的子脑图就可以看作三维脑图啊,现在的子脑图和你说的这俩还有啥差距吗

我个人的想法是,比起实现RR之类的双向链接,我更期望MN优先,优先,优先把搜索功能强化到Evernote的级别,最好在电脑上还能支持spotlight索引,比如用Alfred检索
Devonthink + Alfred:

Devonthink + Evernote:

谢谢!
有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子脑图不能“反包”父脑图
即,子脑图的子脑图,不能够是上级脑图
三维脑图,一定可以有递归结构——A的子脑图是B,而B下的子脑图可以回到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