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读后感《卡片笔记写作法》

如题,推荐的书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这算是本新书——中文版今年七月份出的。作者是德国人申克·阿伦斯(Sönke Ahrens)。主要介绍的是另一个德国人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写作方法。

按读后我的理解(不一定准确),卢曼的写作流程分为以下步骤

  • 标记 。读书的时候,在有感触的地方用线索卡片:email:潦草记下坐标和想法

  • 转述 。书读完后,根据上面的线索卡片:email:,制作新的文献卡片:e-mail:——用自己的语言转述书中的内容,并附带自己的看法,写在卡片正面。而背面用统一格式注明出处和卡片编号。然后扔掉线索卡片:email:

  • 联结。时不时回顾上一步产生的文献卡片:e-mail:,思考卡片上的内容可能跟自己感兴趣的哪些主题有关(可能不止一个)。如果有,就写一张“永久卡片:incoming_envelope:”。上面有文献卡片:e-mail:的编号,还有文献卡片:e-mail:内容与自己感兴趣主题的逻辑关系。然后按主题归类——每个主题都有一个实体盒子:inbox_tray:
    所以卢曼的工作室有点像中药房,有一面抽屉盒子组成的墙,只不过盒子里装的不是当归田七,黄连厚朴,而是一张张主题相关的卡片(:e-mail::incoming_envelope:

  • 组织+写作。要写书了,就打开相关主题的盒子:inbox_tray:,用卡片:e-mail::incoming_envelope:“拼”成一本书的框架——此时,主要观点有了,相关(还有相反)证明有了,文献资料也是现成的,再润色润色,填补填补,一本书就成了。

  • 并行。当然,有时候思路也会卡住,拼图缺失的部分不知在哪——没关系,这时卢曼会把这个卡片盒关上,然后抽出另一个卡片盒,去写另一本书(他说∶“我只做容易的事情,我只在马上知道要怎么写的时候才会写作。如果我有片刻的动摇,我就会把这件事放在一边,然后继续做别的事”)。直到遇到那些缺失的拼图。然后成书。

靠着这套流程,卢曼在30年间,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不包括译本),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可我之前真没听说过他。德国的学者,我只对马克思,恩格斯,康德,还有尼采有点印象)。

其实我对写作写文写书一毛钱兴趣也没有,读这本书,只是因为微信读书推荐,而且上面口碑评分高得离谱。但读完还是收获了好几个启发

  • 好的流程,可以大大减轻摩擦,让产出过程变得顺滑。
    印象里,创作的高产出,似乎伴随着卡顿造成的高痛苦。所以有一类段子,主题就为逃避这种痛苦,作家拖稿,然后编辑催稿,双方斗智斗勇。
    但很多痛苦,是可以通过设计良好的流程避免的,因为它们是人脑的局限性造成的。比如,“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偏爱近期,情绪强烈,自洽(但没什么新意)的答案”…而这些局限性,可以用“外脑脚手架”轻松解决。本书提出的“卢曼卡片盒”就是这样的“脚手架”。类似的还有GTD——巧的是,本书也提到了戴维艾伦的这个系统(而且,卢曼从制卡到成书的步骤,也与GTD“收集→处理→组织→回顾→行动”的流程有异曲同工之处)。人还是那个人——没有变得更聪明,更有才,只因使用了一个新的做事流程,就变得产出大增。

  • 用文字思考。
    得出结论的过程,一定要写下来。因为头脑会图省事儿而跳过很多重要的推理步骤(这些步骤里,就可能埋着错误)。但将思考化为文字的时候,人会不好意思写下“显然”“易得”“容易看出”这样的词。
    当然,动笔总是很麻烦的事儿,但避免错误的思想在脑中循环、导致低水平重复,这似乎是唯一选项(或许因此,无论GTD,还是“认知疗法”,都强调“把想法写下来”的重要性)。

  • 读书的一大意义在于创造信息之间的联结!而非单纯的记忆。
    这点真让我汗颜。让我意识到,自己虽然有MN3这么先进的工具,但使用方式只是“荧光笔划线”这一低效读书法的2.0版。
    而有效的方式是像卢曼那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然后创造联系——如果联系是信息与行动之间的链接,就会带来现实的改变;如果联系是信息与信息之间的链接,就会形成新的文章书籍——我发现卢曼的这套流程,可以全都在MN3内完成,他虽然高产,但还是抱怨时间不够。如果他也有MN3,能省下不少翻盒子和手抄的时间,说不定还能多留下几本著作。

如果我这篇推荐能成为MN3和“当代卢曼”之间的链接,那就太好了。
图片
(PS∶
①作者在书里还举了很多例子,来论述为什么卢曼的方法很有效。也由此科普了一些学习、记忆、乃至做学问的理念。其中,有点意外的是,“列大纲”“头脑风暴”其实不是好的方法。作者解释了,因为惰性的缘故,用这两种方法时,人们很难想出“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答案。没有“远距离联想”的信息,就没有新奇有价值的产出。
②作者肯定了“闪卡”的学习效果,但也指出“闪卡上的信息既没有详细阐述,也没有嵌入一定的上下文中。每张闪卡都是孤立的,而没有跟理论框架的网络、我们的经验或思维模型的网格联系起来。一个科学术语或概念只有在理论的背景下才会变得有意义”——各位,是不是想到一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APP了?)

2 个赞

非常感谢分享,我们会再本周的社区学习圆桌会上一起研读讨论,有什么问题再和你深入交流!

1 个赞

请教下,卡片的卡片是可以导出为 pdf 的么。我其实是想整理题库。给 pdf 上不同的题目打不同的标签,或者划分道不同的卡片组,然后是否可以分门别类的导出呢?

可以。
把同类卡片克隆或者引用到新脑图,然后导出pdf就行。
或者直接导入专门的卡组。

MN如何方便地做信息的链接,并放到主题盒子里呢?

哪里可以参加这个圆桌会?

①为每个主题建立一个脑图,以取代“主题盒子”

②读某本书,有启发的时候,建立一张卡片,记下启发

③把这张卡片,以“引用”模式,复制到所有认为有关系的主题脑图——一点对多点

④,“引用”模式的特点,之后所有卡片分身上发生的改动都是同步的。